签到天数: 193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25 11: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9.康巴人
海拔4500米 1994年8月8日 阴、雷雨、大风
“洞眠不觉晓”,一夜到天明。
住涵洞也有它的好处:一是不怕风吹雨淋;二是不怕帐篷被吹走或压垮;三是可以抵挡一下野兽和歹人的侵袭。故这洞中一夜便可高枕无忧,不必像在戈壁滩上那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睡,以致很难恢复体力。
昨夜的那场雷暴雨半夜便停了。清晨醒来,钻出洞口,张望四野:发现一只野兔就在洞口右侧不远处悄悄地看着我,看那架势,怕是已观察了好一会儿了。而且这家伙似乎还在朝我作鬼脸哩!“好你个哥们,幸亏你不是一头黑熊!”在我笑着对它说了这句话后,这“哥们”便走了。
自出发后,一直在担心从狮泉河带出的压缩干粮维持不到巴尔兵站,于是每顿饭均省着吃。节食日久,便招来饥肠辘辘、双腿发软、走路打飘的报应。我始终不知道,我寄予很大希望的巴尔兵站的准确方位在哪里。
为防干粮接不上,我反复告诫自己:“从即日起,遇车便拦,遇藏人的帐篷便进——走遍西藏不是请客吃饭,但填饱肚皮还是需要的。肚皮!”
但在这天高地远的荒原上,车和人都在哪里呢?一切须靠运气,撞上了,算你走运;撞不上,你就自己忍着吧!
今日也许算是走运了。15时,经路边一片草甸子。草甸子上有几顶牧人的毡包和一顶收羊毛的“康巴”帐篷。那收羊毛的“康巴”汉子名叫斯郎顿珠,他的部落在遥远的西藏东部、一个名叫芒康县邦达村的地方。那地方我在1991年走川藏路和1993年滇藏路时两次到过。斯郎顿珠获悉我曾到过他的部落,便邀我进他的帐篷喝酥油茶和吃糌粑。吃糌粑只须将盛糌粑的口袋往我面前一放,而酥油茶则由斯郎顿珠身材健硕、面孔红润、身穿艳丽藏袍的妻子负责给我且斟且饮。很快,附近几个毡包的牧民都来到这顶帐篷看我,他们都不会汉话。当我通过斯郎顿珠的翻译,回答他们我是什么地方的人后,他们都摇头笑笑。看得出,他们不知道上海那个地方,他们从未走出过这片高原……
不久,有一辆装羊毛的东风牌大卡车开来。斯郎顿珠将收来的几捆羊毛装上车,那车便开往狮泉河方向去了。
这辆车的到来,对斯郎顿珠有金钱的利益,但对我而言,是一个重大损失。因为斯郎顿珠的妻子可能出于看护羊毛的原因,也爬上车走了。她一走,我的酥油茶便“到此为止”了。其实,当时我还巴望多喝点儿,以补充我的体力。
饮茶,是藏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习惯。只要你一踏上雪域高原,不论你身处牧区,还是走过乡村,或作客城镇,都会有浓厚的茶香味扑面而来。确切地说,整个藏区就是一个饮茶的世界。关于此,在我走遍西藏的日子里,体会是太深了。
藏人的饮茶风格别具特色,完全不类同于闽粤一带的“功夫茶”,蒙古族、撒拉族、哈萨克族、鄂温克等族的“奶茶”,以及回族的“盖碗茶”、佤族的“苦茶”和汉民族的“泡茶”……西藏的饮茶分三种:奶茶(也称甜茶)、清茶(也叫大茶)和酥油茶。
制作奶茶时,先将红茶放入水壶中熬到红褐色,滤尽茶叶根渣,加进鲜奶(或奶粉)、糖、以及少量食盐,再倒入一定量的开水,然后摇晃水壶,俟水奶交融后即可饮用。这种奶茶芳香扑鼻、香甜可口。
熬制清茶最简易,将砖茶放入水锅中熬到一定时间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盐,经搅匀后即可饮用。清茶的特点是清凉爽口,没有奶品时照样有茶喝。
酥油茶是藏区茶类的上品,也是我最喜喝的一种。走遍西藏途中,只要住在藏人的屋里或帐篷中,每天都看到勤劳朴实的藏族妇女黎明即起的第一件事,便是生火烧水打酥油茶。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喝茶。饭可以不吃,但茶不能不喝。只要条件许可,中午、晚上都要打。请客人喝,自家也喝。年年月月,直到永远。
喝酥油茶当然离不开酥油。所谓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而出。将奶中的水和油分离开,将浮在上面的那层黄色油脂冷却,便成了有很高营养价值的酥油。
熬制酥油茶很有特点:先将砖茶用水熬成浓汁,将茶水倒入特制的专用来捣酥油茶的长柱形木桶内,加入一定比例的酥油和食盐后,抽压木桶内的木棍,使茶水、盐和酥油在桶内不断搅动。俟三者完全交融后,便成了酥油茶。
酥油差确实是藏人每日不能或缺的饮料。1992年,我第一次走新藏路,经过定日时,听几位在公路上拦截逃学孩童的县干部说,那些孩童之所以逃学,居然是因为孩子们认为住读学校未能像他们在父母身边那样——每日有几次酥油茶喝。后来,我又常听曾到过内地出差或上学的藏人说:内地虽然繁华,但就是没有酥油茶喝。我们藏人在内地为此苦恼时,只能因地制宜,想些土办法打酥油茶喝……于是,我逐渐理解了酥油茶对藏人的重要。
去藏族人家作客,请喝酥油茶是藏人的待客之道,但客人要懂些规矩。一般情况下,主人给你倒上一杯(碗)酥油茶后,你不要一口气喝完。而是喝上一两口,再将杯子放回原处。此时,主人会及时替你加满。加满后你再喝,喝后再加满,如此循环。酥油茶以边喝边添趁热喝为宜。如果不想再喝了,便不要再动那杯子。俟起身告辞时,端起杯子一饮而尽。这是一种不成文的习俗,更是礼貌。
自踏上这片高原起,我变开始体会和琢磨藏民族的这种非常独特的饮茶习俗。结论是,与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劳动的方式有关。最直接的是,茶内的酥油能产生最高的热量,可以御寒。又因藏地(主要上牧区)以肉食为主,缺乏蔬菜,喝茶可助消化并去油脂。又据有关资料显示:茶中含有维生素B、维生素C、茶碱、咖啡因等物质,可助人摄入一定量的人体不能缺少的维生素。此外,长期的经验和一些研究证明:藏地高寒缺氧,常使人有气短、心慌、恶心和头晕的反应。酥油茶中的咖啡因、芳香油,能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兴奋大脑、增强心脏和血管功能,起到滋润皮肤、醒脑提神、防止感冒、减轻高山反应的奇效。
在藏族人的传说中,公元3世纪前藏地尚无茶叶,当时的吐蕃古民便采集树皮和树叶熬汁喝。后来,吐蕃强盛起来了,吐蕃的铁骑便深入到了西域和中原。在众多的战利品中,也包括了茶叶。吐蕃人惊奇地发现,原来人世上还有比树皮和树叶熬成的汁更好喝的东西。此后,是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进藏,唐蕃古道畅通,藏地同中原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盛,吐蕃人在接受相邻各民族的饮茶习俗的基础上,又因地制宜,演变成了今日藏人独特的饮茶方式。
有必要提一下的是,1993年春、夏,我在挺进滇藏路时,曾了解过有关“茶马古道”、“茶马互市”的历史沿革。很多线索和历史遗存都显示:唐蕃之后,藏地同中原的交往频繁。根据不同地域、民族的各自需要,一个以藏地供应马匹为主,以滇蜀一带供应茶、盐为主的史称“茶马互市”的贸易交往,曾长时间地存在于藏、滇、蜀等省的边界,那颠簸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的铃铛声,一直回荡在雪域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中……
我经过温暖湿润的藏东南时,注意到林芝和察隅地区也有茶田和茶厂,如著名的易贡茶。这些“藏茶”是藏地古已有之,还是后来由“唐蕃古道”、“茶马互市”,或别的什么途径引入藏地的,我尚没有机会详查过。
现时西藏各地城镇的大街小巷均有众多的带有营利性质的茶馆。茶馆内一般只供应甜茶和酥油茶,而没有清茶。男女老少只须花一点钱,便同样可以在茶馆喝到清香可口的甜茶和酥油茶。这不啻也在发展着藏民族的饮茶文化……
藏族男子一般情况下不直接插手打酥油茶这类事。通常,只有他们的女人不在身边时他们才会自己打。今天,由于事情转换得突然,斯郎顿珠可能没想到这一层,我也不好意思提醒他,只能自认倒霉了。尽管糌粑不少,但我不喜欢吃糌粑。
“康巴”人不愧为“康巴”人,反应就是比一般藏民要快。斯郎顿珠没把酥油茶给我打来,见我在抓拍那些土著牧民,便提出给他拍张照,然后寄回他家去。
斯郎顿珠肯定不知道我正在等他这句话。其实,我比他更想摄下他那身穿藏袍、脚蹬马靴、头扎“英雄结”、腰挎长刀的典型“康巴”汉子的英姿。
16时20分,继续前进。风又乍起。
20时45分,抵新藏路1227公里处。见天色不早,便在戈壁滩上支起帐篷。钻进帐篷后,又利用最后一点天光记笔记。
8月的阿里高原,22时15分天黑。
“巴尔兵站,你到底还有多远呢?”午夜,我躺下时,喃喃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