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耀华中学
前世: 名称:天津公学 建造年代:1927年 前世门牌:天津英租界戈登道37号
今生: 名称:天津市耀华中学 门牌:天津市和平区南京路106号
记得上学的时候,家长们都习惯性地和我们说一句话:“要好好学习,争取考进市三所,我们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上”。这里所提到的市三所分别是: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市第一中学和天津市耀华中学,是天津的传统三甲中学。今天介绍给大家的就是三甲中的“探花”--- 耀华中学。
耀华中学成立于1927年,历史悠久、英才辈出。建校之始,学校的名字并不是耀华中学,而被称为“天津公学”,由当时天津英租界华人纳税会董事庄乐峰先生创立。后于1934年更名为“耀华学校”。
庄乐峰先生何许人也,他又为什么要在英租界创建华人学校呢?
庄乐峰本名庄仁松,号乐峰,1873年生于江苏丹阳。1887年,十四岁时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船舶驾驶,学业的最后一年在上船训练时不慎受伤,摔伤了腿。也正是这次受伤影响到了他在军界的发展。1892年毕业后,他留在北洋水师任教。因为精通英语,1900年进入开平矿务局任翻译。之后又进入一家美国公司作买办,多年的买办生涯为庄乐峰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使其成为天津实业界的翘楚,并被选为开滦矿务公司的董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创办了英国文法学校,但只有外国纳税人的子女才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当时,已担任英租界华人纳税会董事的庄乐峰向英租界工部局提出,英租界向界内华人征收税款,理应考虑为华人做一些诸如兴办教育等有益的公众福利,以昭示平等。
1927年6月,经多方努力,经董事会讨论,最终同意在英租界内创办华人学校,天津公学由此诞生,校址选在英租界戈登道,经费由英租界工部局拨给。
1928年,考虑到学生日益增多和学校的发展,庄乐峰提出扩建校区的计划,但遭到了英工部局的拒绝。于是他主持发起募捐,经过筹划,最终在墙子河畔(今南京路)开辟了53亩洼地,建立起了新的校舍。
1934年,学校全面建成后改名为“耀华学校”,取“光耀中华”之意。庄先生经多方托请,以八百银元为价,由当时著名书法家孟广慧书写“耀华学校”四字牌匾,此牌匾沿用至今。
在抗日战争之前,耀华学校有“贵族学校”之名,一则是因为它位于英租界内,校舍、设备和师资等条件都是首屈一指的;二是当时的政界、商界名流如袁世凯、曹汝霖、徐世昌、张学良的后代均在该校就读。耀华与英租界内的其他教会学校一样重视英文教育,部分课程使用英文授课。
1937年,爆发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当时位于天津租界之外的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校舍均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校园被毁,南开大学开始向内地搬迁,而南开中学的部分学生则面临失学。耀华中学因坐落于英租界内而免于被毁的命运。耀华校长果断作出决定,开设“特班”,收留了失去校舍的南开学子,包括梁思礼在内的一批师生均转入耀华中学。耀华的校舍和授课由此改为上、下午的两班制,以供耀华和南开的师生交替使用。
天津被日军占领后,校方拒绝了占领当局推行的“亲善”教育,坚决抵制使用日本教材和用日语进行授课。每逢校方重大活动,仍然坚持唱中国国歌、悬挂中国国旗。日本人怒不可遏,派人暗杀了当时的校长、抵制运动的发起人赵天麟,并继续向校方施压。自1942年起,受时局所迫,耀华不得不改用日文进行教学,直至抗战胜利。
命运多舛的耀华从建校之始就保持着一股求强、求平等的气节。秉持着自己的原则和理想一路走来,不论是在多灾多难的列强时代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它都以一种独行特立的态度来做着一件事情 --- 为中国人培养自己的精英学子。
时至今日,耀华中学建校也近九十载。也如介绍南开中学的那篇帖子一样,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那些耀华校友:
郝诒纯(1938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张金哲(1938届) - 中国工程院院士,儿科外科专家; 金建中(1940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 梁思礼(1941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朱起鹤(1942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 于 敏(1944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 王 夔(1945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 周尧和(1946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冶金学家; 孙家钟(1947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 王 越(1947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及通讯系统专家; 金怡濂(1947届) - 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高性能计算机领域专家;
王静康(1949届)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结晶科技领域专家; 冯士筰(1956届) -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专家; 冯培德(1957届) - 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导航、制导、控制专家。
谢谢阅读!
下篇预告: 【和大唐一起看天津】 影像百年 国民饭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