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沙唐 于 2013-12-20 11:58 编辑
中国历史上第一块租界是1845年英国在上海设立的,至1902年当时的奥匈帝国在天津设立租界为止,一共有14个列强国家在中国设立了27块租界。其中,英国在中国的租界势力最大,天津最早的一块租界也是由英国人建立的。
天津租界图 其中面积最大的淡蓝色区域为英租界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强压,于10月24日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条约中第四款规定: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无别。
1860年12月17日,英租界正式在天津划立。
英界在天津开辟初期的租界区域为:东临海河西岸,南至彰德道,西至大沽路,北至营口道,总面积约460亩。
第二年,英国人在海河修建了码头,供英籍商船停泊,具体位置大致在现在的大光明桥附近。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英国商人入住英界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因为当时的界内有很多未被整理的地块,多水坑、野草和碎石,整理起来成本会加大,所以大部分商人还是选择在居住条件比较成熟的天津老城中,或租房或买地。据统计,在1867年的时候,居住在英界内的洋人只有不到120人。
英界内海河码头及汽船
随着贸易的逐步发展,海河上的来往商船日益增多。良好的商贸氛围、完善的金融机构和便利的交通使得很多英商改变了之前的想法,移居英租界内。但大规模的迁入还是在1870年,当年6月,天津民众火烧望海楼教堂,“天津教案”事发。这使得很多洋人心有余悸,此事之后纷纷迁至租界内。
英界内街景
为了促进贸易的发展,英当局也致力于修建基础设施,如修整道路、兴建新码头、建立金融机构、开设各国驻英界领事馆及各种娱乐设施等等。
1870年,英界内修建了一条干道 -- 维多利亚道。在此之前,英界内没有正式的干道,只有三条南北向的道路和六、七条东西向的路。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维多利亚道两侧相继兴建了数十座金融建筑。这条街道就是今天的解放北路– 天津的金融一条街。
英界维多利亚道
1887年,在维多利亚道西侧,面对利顺德饭店,建造了一座公园,开园之日正值英女王维多利亚登基五十周年庆,因此给这座公园起名为“维多利亚公园”(今“解放北园”)。它在当时属于中西合璧式的方形公园,占地18亩有余。
英界内维多利亚公园
1890年,英当局在维多利亚道西侧、维多利亚公园北侧建立起英租界工部局大楼– 戈登堂。此建筑在当时堪称为巨型建筑,是传统的英式风格。在随后的年月里,一直作为政府机构办公地,直至最终因地震损毁而被拆除。
英界工部局大楼 - 戈登堂
英租界在此之后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自1895年起,在之后的8年间,又曾数次向外拓展租界范围。1902年,将原有的天津美租界并入后,其总面积达到六千余亩。扩充后的界线为:东临海河、南沿马场道至佟楼、西至西康路、北沿营口道与法租界毗邻。
英界内建筑及街道
英界内利顺德饭店
英界内赛马场跑道
英界内俱乐部
在此后的四十年中,英租界一直是天津各租界地中经济发展最迅速、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也是在天津留下烙印最深的一个。
在其租界统治后期,日本的实力逐渐显现。因日本与英国在二战期间属于不同的阵营,因此在后期两国之间在天津由于各种问题导致摩擦,甚至产生租界危机。英租界曾经一度被日本军人封锁长达一年的时间,凡进出者一律脱衣搜身,这件事轰动了当时的英国朝野。
日军封锁英租界跑马场区域
日军在英租界出口进行检查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英租界,并于转年二月将权利移交给汪精卫政府。至此,历时82年之久的天津英租界历史画上了句号。
今天我们在南京路两侧抬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很多西式风格的建筑,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大多出自那个年代的英人之手。我们还会在今后的帖子中更深入地了解它们,了解那些被凝固的历史。
谢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