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个古老的概念,派生于拉丁语“面具”。人格是一定文化的折射。 农民中有一些人追求独立的人格,但是他们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得不依赖他人。 村落里的生活是循环的,村落里的生活是封闭的,农民除了村里那些人、那些事,几乎没有其他信息的来源。 传统的村落是一个熟人社会,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在熟人的“眼皮底下”,假使有人做出“出格”的行为,就有可能被评头品足,被说三道四。这种村落文化氛围会给他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迫使他像众人一样。 进城农民面对全新的生存环境,他们或兴奋或沮丧、或顺从或抗争,为了生活下去,他们总要去应对。 每个人在每一种特定的情况下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总体上说,城市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乡村文化是弱势文化。 传统社会的时间边界十分模糊,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更不会有严格规定的劳动指标,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时间。但农民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不得不应对繁琐而无休止的劳动。 金钱工资不仅让许多农民自觉地接受了城市工作时间的规训,还改变了他们对于“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父辈力求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而来到城市,新生代的农民有着自己的梦。梦一方面表达了一种新的“自我发展”的渴望,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见证了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 为什么宁可整天呆在狭窄的空间中,辛苦地过着日子?因为这里可以享有自己尊严,可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到别人家里就会是“低人一等”。 无论聚居还是散居,农民的日常交往对象大部分还是农民。 今天,手机,网络迅速地传递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 今天,不管你在哪里,与什么人交往,你都可能看到同一个广告,听着同一个故事,思考着同一类问题,不管你是否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