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4-19 21: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游记
(一)
汽车晚点,连飞机也固执的晚点。夜幕罩了下来。似乎并不理会我们的等待和着急。。。
只是,不管是什么样的等待都是有尽头的,最终也都会有一个好的或者坏的结果,没有例外。
沿着跑道,飞机终于开始由慢而快地滑行起来,隔着机上小小的窗口,能够看到的只是不断向后的或远或近的灯光。居然平生出一种感悟。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一直不停地向前而去。白驹过隙,匆匆过客,生命的长河永远也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某一个瞬间而停留,不管是多么的深刻,不管是多么的难忘,所有的都不过是河岸上的一道风景。你无法为它一直停留,它也终不能随你一起而去。。。
飞机越来越快,突然那么嗖的一下身体向后,然后是腾空的感觉。再看窗外时就已经是漆黑的一片。随着飞机我们似乎整个儿的漂浮在苍穹之中。
飞机爬升的很快,一会我们就已经飞升到了一万英尺的高空。这时候居然有星星环绕着。而月亮就挂在机翼的端头,那么近,让你感觉,似乎只要推开了仓门爬过了机翼就可以将月亮捧到了怀里。。。
一阵的浮想。似乎很久。。。突然身子陡的往下掉。接着是耳朵嗡鸣的声音。飞机开始下降了。这时候,再美的意想,也终究抵挡不住真真切切失重的感觉。这时候星星出现在嗡嗡做响的耳朵里。一阵阵的虚汗冒着。无力的合上眼睛是黑的冥想,冥空里的月亮是一个反反复复却永远也握不住的名字。。。
机身一阵急促地颠簸,是一种很真实的与地面碰撞和摩擦后的结果。。。
当最后从悬梯上下来的时候,耳朵的嗡嗡声并没有丝毫的减弱,眩晕的感觉从头上一直蔓延到胃里和心口。但是那种重新回到地面上,脚踩大地的感觉,让我感到亲切和塌实。我想很多时候在生命中在生活里那种飘渺在空中的、寄生在言语中的某些情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真的不如手心里握着的来得更可靠更塌实。
。。。。。。
31 号的凌晨1点40分,我们终于到了厦门。
抬起头,对着天空在心地里轻轻地说:飞鸿,我来了。
(二)
来到南普陀的时候,天飘着若有若无的小雨。
在雨雾的笼罩下,寺院门前的放生池,屹立在放生池边的七座汉白玉如来佛塔、两座十一层高的万寿塔,都显得是那样的祥和与宁静。
我没有撑伞,酥软的雨丝拂在脸上,让我想起佛低垂着的眼睫中那道安详的目光。
跨过不起眼的门廊,是一个四方的庭院。正前方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飞檐尾脊的大雄宝殿,和巍立在平展舒广庭院中,错然有致的各式的宝鼎香炉,在朦胧的雨中和佛香香雾的环绕中,将一种大气的庄严与肃穆显露得淋漓尽致。殿前的狮子与长青的松柏也因为雨的缘故更是露着滴尘不染的淡泊。拾级而上,主殿正中供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佛祖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让人不由得双掌合十,默默的祈祷。南无阿弥陀佛祈祷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一种对未来的乞求?过去我是什么?似乎并不重要,未来也许也只在南无阿弥陀佛的保佑中,而我能够祈祷祝福的该是只有现在了,喃喃的低语和着佛香缭绕在那一刻突然虔诚的心间。许久,抬起头,注视着佛,想起垂首默然时,所有的祝福和祈祷都给了别人,而自己却在烟雾之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大殿外面两旁回廊的墙壁上各写着两个大字:“随缘”、“无我”。这该是佛家的一种理念了。世间万物,不去强求,一切随缘,来时勿喜去时勿悲,缘来而聚缘去而散。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非我,我非你,我本在万物,万物无我。
穿过回廊,是一座八角亭式的楼阁,三重飞檐,金碧辉煌。楼阁正中的牌匾上写着三个镏金的大字“大悲殿”。门的两侧各有一棵枝叶扶疏的菩提树。殿内祀奉的是四尊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神态文静自若、和善可亲。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每支手臂掌中各雕一小眼,手上所执神物,神器各不相同,姿态也各不一样。再后面的是藏经阁,重檐双层显得很是宁重。
走过藏经阁,是寺院的后山,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在众多的摩崖石刻和碑记间,远远的就看到一面大石头上刻着一个老大老大的“佛”字。在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形状各异的石头间仍然显出一种豪放与豁达的气魄。这时候的佛应该不仅仅只是亭台楼阁里供奉的那一尊尊的雕像了吧,而是天地即成佛。
三)
都说来了厦门必然要去金门。
金门,西与厦门相对,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遥望,包括大小金门和大担、二担等岛屿。也就是说过了金门的那一头便是台湾。金门旧称浯洲,因其地形"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故取名为"金门"。金门的居民于唐宋时即落脚斯土,历经明、清,岛民逐渐繁衍,因此保留下来的人文史迹相当丰富。换句话说台湾那边的许多民众和厦门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牵连。所以厦门让几乎所有的台湾民众感到很亲切,厦门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家一样的感觉。同一种的地缘,同一脉的血缘,多少年来,厦门与金门就这样的遥遥相对,一条海岸线阻隔了执子的双手,却割不断几千年来龙的血脉。
雨刚收住,坐在游船上,厦金海域海岸线的风景透过朦胧的雾气在我们眼前蔓延开去。鼓浪屿的风光、胡里山炮台白石炮台、环岛路。。。在雾气中远处的鹭江似乎和天连在了一起。让我想起了来来写的那句联:天地间,海连天,天连海,海天无间。于是拿出手机想给来来发个短信,待写好了才想起来根本就没有存有来来的手机号码,一笑。却发现贤和刚都拿着手机嚷了起来,嘿,看呀,台湾的电信。于是赶紧拿着自己的手机搜索起来,果然还真的收到了4、5个电信网络。诸如泛亚电信、远传电信、台湾大哥大什么的。嬉笑间,想起那句话:咫尺天涯。看得见你的眼却握不到你的手,听得到你的乡音却无法将你双鬓的白发藏在手心。不由在心里轻轻念起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船似乎转了一个弯,再抬起头时,8个大字“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在淡淡却依旧迷朦的雾气中格外醒目地出现在眼前,这时候我们的游船离国民党占领区大担只有短短的 50米之遥。甚至还可以看到沙地上的木桩,掩藏在树林中的炮楼和广播室,以及哨卡和哨卡外面悬挂的青天白日旗。大概十一点左右的时候我们在游船上居然还看到哨卡里有人在升旗。听说金门上的风光和人文也都很不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登上那里,越过台湾海峡。站在台湾那片属于中国的土地上。
下游船的时候看到船上的一副对联儿:
厦门金门门对门,浯江鹭江江连江。
是呵,台湾和大陆本来就是同属于一个根系同属于一道血脉同是龙的传人,什么时候在这片海域架起一道彩虹,让两地的歌声连成一片,让两处的笑声汇在一起。
(四)
去武夷虎啸岩景区的时候是早晨。不知道是不是头夜下了细雨的缘故还是因为山中湿气大露水重的缘故。山路有些湿却并不太泥泞。才蹬了几步石基,就看到路两边这一簇那一簇拥挤着的粉的白的红的杜鹃花竞相开着,一滴滴泪珠似的露水凝结在花瓣上枝叶上,有一种凄美的艳丽,却又绝不展示那让你怜惜的一面。我竟有些看痴了。待回过神来,队伍已经走出去挺远。急忙小跑着跟上。
在一株杜鹃花树下队伍停住了。有些纳闷,抬起头,穿过并不太茂密的树枝和叶,看到一个近乎成60度的陡坡山上曲曲折折的是一阶阶密密的弯着身子的人。原来已经到了“好汉坡”。许是坡陡人累,许是风景太美,那坡上的人几乎爬得比蚂蚁还慢,惹得“好汉坡”上坡处等待着的人群着急得连声催喊:快呀,前面的,爬过去就是好汉了。待自己上到好汉坡的时候才发现这坡不仅仅只是陡了,那窄窄的石阶也就是只能放下自己的两只脚,多一个也是不成的。而美得不仅仅只是远处白云深处的群峰,就连脚下这坡岩上的一丛丛青苔都那样青葱碧绿美得逼人的眼。
在山中一路行来,总是有一种很惬意的感觉,看着小径两旁的花、草、树、藤那么恣意地那么灿烂地生长着,那种生机勃勃让人不由得欣欣然起来。一株小草,一从翠绿都会让我不由得惊叹,只苦了手里的相机几乎没有停歇过。如果有来生就让我做山里的一株小草吧,便可青山相待,白云相看了。
不知觉中便到了半山腰中,前面是一个小小的石头门,这便是虎啸八景中的集云关了。关于集云关,有一首古诗咏道:“嗟彼山岫云,随风日来去;灵峰洞壑深,能使云常住。”只是在山中看到的多是郁郁葱葱的绿,而云似乎更多的只是飘渺在心中,真有些应了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似乎转到了另外一条小路,然后看到一段很不起眼的短短的木桥,桥的尽头是一块大石的石壁。纵目望去,武夷群峰尽收眼底。低下头才知道其的险来,原来下面是一条深不可测的裂缝,中间孤零零一座桥,人在其间,命系其间。想来定命桥便是因此而得名的吧。只是我们嘻嘻哈哈的抢点拍照哪有一点生命之忧而似乎是上了天仙桥一般。
拐了一个山坳,是下山的路。走在曲折的小道上,看到前边的有一面陡峭的石壁,似乎是被谁削切了似的,一直延伸到我们正行着的这座山坡的山脚。下到山脚看到一眼泉井。泉水从石缝中汩汩涌出,顺崖而流。据说每逢大雨后,夜听此泉犹如小儿呀呀学语,甚是可爱。这就是语儿泉的得名了。旁边摆有些石凳石桌,这里上有倾斜的岩石遮风挡雨,想来在此品茶,该是如何一个惬意了得。突然感觉有些水滴似有似无的飘落在脸上,抬起头看到岩壁斜覆,顺着崖顶落下来的藕断丝连似的水滴,这一簇,那一条的。据说多水的雨季里,时常是一整排滴答不止,远看就象是悬挂在天上的河。这就是著名的虎啸八景中的又一景:法雨悬河。被这样的水滴滴在发上真有些象被雨露亲泽了似的欣喜。害得我老在那岩壁附近溜过来走过去的,总想多被雨露一翻。往前走不远,便可见到一尊观世音菩萨岩雕,雕像高10余米,依岩倾俯,端庄慈祥。据说不管你再站什么位置和角度,去审视菩萨的眼睛,你都会发现她那眼神似乎都是在跟着你的方向转动。菩萨脚下便是自然天成的天成禅院遗址,房子只有四堵上墙,不施片瓦,风雨不侵。倘若是晴朗的夜晚,在此抬头可见星月,侧耳可闻水声,仿佛“置身星月上,濯魄水云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