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镇 印 象
从杭州驱车1个多小时,下午四点多到达乌镇。由于不知路径,误打误撞地随性游走,路边祠堂模样的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听不懂的戏曲,演员涂着浓重的脸谱,应该是皮影或花鼓一类,可惜步履匆匆没有看清。正失望中,得知是要买门票进入景区的。于是先去了东栅景区。
忽地下起了小雨,在进入东栅的刹那,就被震慑住了,生长在东北的我们从不曾见过,那样黑白分明的黑瓦、白墙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墙壁斑驳中透出岁月的痕迹,石板铺砌的巷子幽深曲折,清一色的木板街面房。在落日余晖中,部分店铺已打烊,厚重的木板背后封闭了陈年的故事。空气有些湿重,打着伞在临街的作坊里穿梭,好奇地搜寻奇妙的小玩意儿,如获至宝地淘到两个茶壶、一款银饰手镯、一些特色小食品。比肩开放的小作坊古老简朴,门面各有特色,无不显现出水乡小镇昔日的繁华兴盛和今日的古朴风韵。木雕、蜡染布艺、青梅果脯、姑嫂饼、红烧羊肉、五芳斋的粽子以及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店铺中穿梭,有种时光倒流几百年之感。想必昔日古镇的繁华兴盛,正是因为依托了这些传统手工艺的支撑。
因为赶时间,匆忙离开东栅去了西栅。原以为是类似的风景,不料别有一番景致。雨下得时紧时疏,整个西栅雾气蒙蒙,有着水洗过的干净和从容,仙境一般模糊恍惚。一样是很窄很深的巷子,湿漉漉的青石板牵引着视线到目光不能及处。白墙青瓦的建筑因为多年风雨的侵蚀,遮没了当年的美丽,但仍有迷人的风骨,古老与沧桑构成了古镇的基调,想象着乌镇鼎盛时,必然是漆得富丽而生动。河道逶迤,垂柳依依,随处可见横梁石桥、拱形石桥跨河而建,沟通着两岸人家。不由想起宋人的词句“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夜渐渐深了,一家家小店门前灯笼点亮了,那闪烁的光芒是乌镇迷离的眼睛。灯笼摇曳下人影恍惚,对面走来的行人也恍若隔世。小巷充溢着安谧祥和,清冷而幽寂的氛围。灯光映射着拱桥、回廊、屋檐,河水碧绿地凝着,乌篷船幽幽地飘摇着,泛起黯黯的柔波,千年的时光就这样轻轻地摇过。桨声灯影里,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屋檐只剩了轮廓,比白天的东栅更接近梦境。沿小石桥拾阶而上,想象自己是一位民居女子,荆衣布裙,怀抱木桶,在小桥边的石板上浣纱……
夜幕垂垂地下来,微醺地行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隐约传来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我们一路飘飘然地发着感慨,说不尽的溢美之词。前方没有方向,身后没有行人,仿佛徜徉在宋词的意境,又仿若穿越着时空隧道。酒后的兴奋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一路洒落在青石板上。斜靠在桥栏上雾里看花,水岸边小酒馆和茶肆里三三两两地坐着酒客,或闲适地叙话,或热烈地讨论。船吱吱扭扭地从桥下的灯影里穿梭,波痕清婉,有些船儿在垂柳下悠闲地泊着,仿佛跳上去就可以摇走,于是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江南是个无景不成诗的地方,天上的夜市大抵不过如此。
返回长春后,迫不及待在电脑上打开照片,一一扩大了细细品味,选取一张最具代表性的放置到电脑桌面,梦里水乡每日触手可及了。忆江南,最忆是乌镇。乌镇是一幅画,打开卷轴便可尽情浏览;乌镇是一叶扁舟,随时会驶入梦境;乌镇是一壶茶,适合慢慢品味和沉醉。乌镇是地图上不可替代的一个位置,是我记忆里抹不去的深刻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