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图义仓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时四年竣工。该仓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东17公里处大荔县朝邑粮站,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内有仓廒58洞,容粮5520吨。慈禧太后曾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并在仓顶御赐“虎”、“龙”二字。该仓巍然独立于黄河西岸老崖上,地势险要。丰图义仓现在为大荔朝邑粮站使用,每年收储调运粮食2000余吨。
八鱼清代望族石墓群
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大型石墓22座,清理发掘11座,从已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结构、规模及出土实物,对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官僚制度,乃至当时社会葬俗文化,特别是其书法绘画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石墓群位于黄河流域华山脚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边缘中段,距大荔县城仅12公里,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丰富。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皇家放马养鹿之地;史称"沙苑"。明清两代,同州辖治,商贸繁荣,文化生活灿烂多姿,据出土墓志记载,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时期,最晚延续到民国末年,延续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构件上都雕刻书法绘画装饰图案,达400幅之多。雕刻手法应有尽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刻、阴刻等巧妙运用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充分表现出雕刻者精湛和娴熟的技艺,也说明了墓室主人李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石雕、石刻中有山水、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及文字楹联。
从已出土的五座墓葬形制、石雕看,一结构大体相同,一般由墓道、墓门、院落、庭堂、耳室、墓室等组成,多为一院一厅三室的庭院式结构。该墓共有书画雕刻41幅,其中两石柱上刻楹联;"后嗣繁昌漫言钟秀,吾亲寿考是谓治谋"。石柱上楣额刻三幅图案,左右两幅被破坏,中间图案是一老者在健身,左右各有一对老年夫妇对座观看,身旁男仆、侍女、儿童相伴。院落石柱侧壁上刻"五蝠(福)捧寿"图案。庭堂南壁为,隶书石刻"得梅之青,与松俱古"的条幅,两侧有幅对联,"文华仙掌露、人品玉壶冰"。北壁雕刻内容为青竹四条屏画。东、西两壁刻有团扇画、方框画、杂宝图。中墓室石壁刻太极八封图。
八鱼清代望族石墓群
魏长城
大荔魏长城,位于今大荔县西北,距今大荔县城约15公里,靠近洛河东岸。
勘探表明,自大荔县西北党川村至长城村,即由南向北由党川村、党家窑、东高垣村至长城村南北长达7公里,均发现有魏长城的遗迹。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大部份保留在地面上,现在保存在地面的计有12处,其中保存最长的为长城村至东高垣西北一段长城,计长2100米,墙的宽度16.25、高2.2—11.4米。
这段长城保存比较完整,南北略呈直线。长城村东北一段长城计长120、宽0.75—9.35、高1—3.1米。东高垣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00、宽0.4—1、高0.3—2.5米。东高垣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70、宽9.5—20、高1—2米。党家窑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0米。党州村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15、宽3.5、高1.85米。大荔魏长城的夯土为黄色,土质坚硬,夯层为4—7厘米。夯窝直径为5—7厘米。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基于地形条件,形状规整、南北略呈直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