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天涯0行者 于 2016-2-3 12:52 编辑
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也许没有百科全书式的全面,不过有着我从小到现在的亲身感受噢。
四川:有句老话如此形容:少不入川,老不离蜀。
四川:一个物产丰富,少有天灾,水患的地方,自古时候以来就是中国的大后方,得四川者得天下便是最好的形容。
四川: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文化,江河纵横,人杰地灵,历史上的四川被提及的地方不多,但是四川一直在这儿,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说四川就要从蜀以及以前开始说起了,不过我历史不太好,就不细说了,还是从蜀郡太守李冰说起吧(当然:这个更多的关于川西平原的故事),公元前256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在李冰的领导下开始修建,自工程完工,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当时的秦国最为稳定的大后方,给与了充足的物质供应,为统一六国提供了物质和政治基础。都江堰自留灌溉水利工程从今天来看依旧是及其宏达的,打开卫星地图,就会看到流淌在成都平原的一根一根如血管一样的水渠,从都江堰开始,到彭山江口汇合,期间有着数不清的分支,在现今运行了两千的多年的情况下,依旧灌溉着超过1000万亩的土地,给予成都平原大部分的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并让其远离水患,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的富饶。而今的成都依旧仰赖着都江堰。而都江堰也在现代工程技术的完善下发挥着更加总要的作用,灌溉着更多的土地,滋养着更多的四川人民(我家也是其中之一)
四川: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个温和的气候,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风调雨顺。这要得益于青藏高原的存在以及,西伯利亚,秦岭,云贵高原。西北部的高山不仅有着迷人的景色,那高耸入云的永冻冰川为四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夏季的洪水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将东南季风阻挡在川西高原以东,形成降水,滋润整个四川,秦岭大巴山在冬季挡住从西伯利亚长驱直下的寒风,使四川比同纬度地区更温暖,盆地里面基本不见雪的影子,也应为盆地的下陷效应,使得盆地内部气流平稳,基本不会出现灾害性的大风。还因为交通的限制,使得盆地获得了相比于中原更加稳定的生活和政治环境(所以比较慵懒,危机意识不强,盆地的房屋都是散落各处)
以上是自然地理介绍,详细信息请查阅相关专业文献。
下面是历史部分,若有不对,请指正(只为不误导他人) 从周武王伐纣开始,四川就承担着大后方的作用,到后面的秦朝统一中国,楚汉相争,及至近代的抗日战争。都显示了四川在整个中国版图所起的作用。四川的文化曾经何其辉煌,人才辈出,经济发达(交子),科学技术先进,政治环境平稳,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水,土地)丰富,但是在快要到达新世纪的时候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蒙古军队攻打南宋。先取四川,大理,顺江而下,攻下南宋,最终四川也没有被完全攻下,迫使蒙古军队不得不改变战略,但那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重庆合川钓鱼城,使得四川的各方面,经济,人口,环境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后的四川接连遭受重创,直到康熙年间,三番之后,才由于人口的大迁徙而慢慢恢复生机,然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给予了最坚实的支持。
下面的吃喝玩乐风俗人情部分:后续补充,欢迎指正和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