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阿飞”一词的解释如下:指身着奇装异服、举动轻狂的青少年流氓。 阿飞一词是来源于旧上海的洋泾浜英语。“阿飞”一词,其“飞”源于Fly,乃苍蝇之意,在美式英语中特指城市流氓。此一词,而今已是完全融入汉语了。 解放至文革前的上海。由于政治氛围,或也有经济窘迫的原因,大部分市民的着装,都很朴素、单调,有的可说得上是破烂。“时尚”一词,八字还没一撇。然而,却有一部分以男性为主的青年(多半为30、40年代生人),他们的打扮和着装,与常人不同,显得有些另类。
他们的发型—— 三、七开或向后一面倒的大包头,被电吹风吹的老高,油光锃亮。上身衬衫的颜色不是单一色,而是“花衬衫”。下身长裤,紧贴肉体,裤脚口特小,据说最小的只有三寸。脚上,袜子外,穿一双尖头皮鞋。
气候适宜的日子里,他们会三五成群聚集在电影院的门口,相互间交谈,说话时有的神态自然;但也有流里流气的;有的手中拿着电影票,会大方地邀请不相识的女青年看电影。
“溜冰场”上,这些穿“小裤脚管、花衬衫”的大包头,“溜枝”,极好;前溜、倒溜、横溜,甚至于劈腿溜,无一不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溜冰时倒也规规规矩矩,但也有少数人,会吃小姑娘“豆腐”,常故意作无意地撞人家一下,见姑娘家倒地,然后“贼塔兮兮”对姑娘家作得意状。
淮海路、南京路等热闹路段的西餐馆或咖啡厅,也可时见他们的身影,西餐吃吃,咖啡喝喝,好像有点无所事事!
有时,“小裤脚裤花衬衫”,会戴着墨镜,吹着口哨在大街上招摇过市,活像电影中的“特务”,令路人侧目!
他们的装束打扮及少数人的流里流气举止,给一般的市民,留下了不良影响,于是,这群另类,就有了一个外号——阿飞!
但是,说句老实话,那时的上海,倒也没听见或看见什么穿着“小裤脚管花衬衫”的阿飞。
如依当代人的眼光看,这些人,无非是一些喜欢穿奇装异服、追求时尚、表现个性、甚至有点叛逆精神的青少年。
那时的人们,不知什么原因,总喜在“阿飞”的前面加“流氓”二字,于是,这些穿“小裤脚管花衬衫”的幸运儿,就成了“流氓阿飞”!
确实,倒另有一些人,他们搞一些放刁、撒赖、斗殴、用下流手法,猥亵、强奸妇女等的恶劣行为,这些人,被人们称为流氓。流氓,外地有,上海也有,全国都有。这些人的最终结果:是被人民政府抓起来,以流氓罪判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于吃“花生米”。
犯流氓罪的人,很多人并不是“小裤脚管花衬衫”的大包头,他们穿的很普通,看起来并不另类。
文革伊始,在上海一下子冒出的“红卫兵”们,上街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当年、当月、当日,那些在街上行走的着“尖头皮鞋、小裤脚管花衬衫”的大包头们,被“红卫兵”剪了头发,撕破了裤脚,脱下了皮鞋,纷纷“落荒而逃!
文革中,“阿飞”一词似乎没了踪迹,但另有一新名词却经常出现在上海人的口中——“拉三”!
“拉三”指的是这样一群女青年:没工作的、停课闹革命的、各种原因闲居在家的,少数有不良行为和风气的女青年!
这些女青年,年纪都不怎么大,因为文革的缘故,基本上没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有的家庭贫困,因为穷困,这些女青年有的还未成年就早早的在社会上闯荡,当然,这种闯荡不是什么经商、做生意等经济行为,在那计划经济时代,做生意是违法的。这里所谓的闯荡,是指不务正业(那时,也没什么正业可务),游手好闲于社会上!
这些女青年,时而二、三一伙,时而三五成群,游荡于街头巷尾,有时她们会寻衅闹事,凡遇她们看不顺眼的人和事,她们会“册那、册那”的“骂山门”。当她们若碰到异性的“顶头货”,反问她们:“侬拿啥么事册”?此时,她们有的会哑口无言,有的则会变本加厉泼妇般的朝对方“乱骂”,常常骂的对方“落荒而逃”! 有时,她们会跟一些异性“荡马路"。说是“荡马路”,但一路上这些男、女青年说“瞎三话四”的话,作“打情骂俏”的事;相互间乱吃“豆腐”,常使路人侧目!
那时,还有一词——“搓拉三”。其意是某男青年耍计谋,施手段,意欲与某“拉三”产生暧昧或性爱关系,若其关系成立,则谓某“拉三”被某男青年“搓进”!
“拉三”之间,有时为了某事或某异性,相互间也会“相骂”,甚至于为争风吃醋而引发打架。“拉三”打起架来;撕衣裳、拉头发、扇耳光、指甲抓、牙齿咬、拳头靠……,比起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往往不见血不罢休!
弹指一挥间。七六年文革结束,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打那以后,“阿飞、拉三”这二名词,在上海渐行渐远,现在,只有在“老上海”人的口中,时有所闻。而流氓一词,并未消失,至今仍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