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3-10 20: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2.
脑海中一直没有过一条长长的街巷会在人数挤满时候是什么样子。而在锦里着条小巷子里看到犹如春节时候才出现的场景,没曾想,在这条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中每年都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充斥着国人的侵袭。于是,我专门走一些小的巷子,避开庞大的人群,在偶然间,看到了——武侯祠。坐落在繁华的街道,清晨微凉,有梦相伴。恍惚走进学堂,盈耳书声朗朗,都是幼时熟稔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而在此之前对它的印象,都是来自流落于此的诗人杜甫。走近武侯祠,不禁有武陵渔人之惑,夜来所见松柏犹在,而高高的门楼之上悬挂的匾额却书着“汉昭烈庙”。此刻想到了刘皇叔,来这里很多游客,只知道卧龙先生,而却不知,正因为刘皇叔三顾茅楼,才有卧龙的一飞冲天,绽放光芒。
于是步伐减慢,混迹在游客之中,一边闲看,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刘备陵寝始建于公元223年,一千多年 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然而本有刘皇叔在此长眠,武侯祠却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但是祠堂的建立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蜀汉建立政权不久,刘备为拜把子兄弟张飞出头,率倾国之师伐吴,兵败病逝在白帝城。诸葛亮护其灵柩回到成都,葬于惠陵,称为“惠陵祠”,人们习称为“先主庙”或“先帝庙”。
刘备死后的第11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遗体埋葬在定军山下。到了西晋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雄占领成都,本着拢络蜀人之心的思想,为备受蜀人景仰的诸葛亮建了一座祠堂,遗址在一条叫“祠堂街”的地方。如此一来,不仅老百姓可以大大方方地烧香磕头祭拜了,文人墨客也有了兴寄之所。诗人的大脑偏偏不受什么君王人臣规矩的约束,在游览刘备庙的时候,单单缅怀诸葛亮的业绩、智慧和才华,痛悼他的英年早逝,甚至惋惜他遇到了只讲哥们义气、不顾国家大计的刘备,以及昏庸无能的阿斗。时日一长,武侯祠的名声就超越了刘备庙,大大弘扬起来。而这也是人们为何不管不顾地视硕大的“汉昭烈庙”不见,却固执地津津乐道“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一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以文、书、刻号称“三绝”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武侯祠大门匾额为“汉昭烈庙”。 然而走到“汉昭烈庙”牌匾之下时,脑海中突然闪现的却是,刘备脱孤时候对诸葛亮说的这句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一句:“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到底真假,只能留给后人做想!
在漫步走出武侯祠之时,又再次遥望了“汉昭烈庙”,千秋伟业自有后人评价,但是后人却遗忘掉了三国时期,刘皇叔的弱势崛起,歌颂的永远是卧龙居士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走出武侯祠之时不禁想起苏轼的一句话,“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成都的诱惑就在于这样的一个东西,你能看到你身后的欲望。慢节奏的生活,让我迷失其中,南方沿海城市的快节奏,满足了年轻人了那种不羁和激情,而成都满足了却是闲散人士,以及年迈的老人。
或许,放慢生活的脚步,静静地体味人生,才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