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西门 于 2012-12-20 02:02 编辑
1 98%是女生。
2 她们65%曾经喜欢或者正在痴迷Anni Baby或者GJM,以及GJM周边写手。剩下35%则以杜拉斯,村上春树为代表的作家为品味标志。而对于这类作家,她们基本上只知道书名和内容简介。
3 她们95%喜欢岩井俊二,个人收藏里必然有莉莉周和四月物语。同时痴迷台产青春片以及**片,以盛夏光年,蓝色大门,练习曲,夏天的尾巴,花吃了那女孩为 共有之大爱。这些电影千篇一律的以小蓝天呀小白云呀绿草地呀单车呀乡村呀小男盆友,性向模糊,长镜头为标志,哇塞,青葱了。
4 莉莉周是信仰,陈绮贞是活佛。穿条白色棉布裙子,往耳边塞个大耳机,再找一片金灿灿的小麦田儿,往里一站,双眼一闭,脑袋一仰,仰望华丽丽的45度天空,再拿个小LOMO一喀嚓,哇噻,文艺了。
5 在清新粉发源地以及最强势的占领领域独立音乐圈中,以陈绮贞,张悬(并不是说张悬是小清新,只是说她们喜欢以此人为标签),Keren Ann,范晓萱为四大教母,相对冷门些的王若琳,露水十一为等后起之秀及必要收藏。她们喜欢的歌手,必然有着花哨的封面(用LOMO拍摄的最好),奇怪的 名字(越长越好,最好还要来几句洋文。Cet's la vie已经过时啦),独立厂牌(什么SONY,EMI这么大众的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出发自内心真诚的音乐?),女歌手的声音要有娃娃音,公鸭嗓也得捏得细细 的哼唧(用她们的话说是甜蜜清澈得让人颤抖),男歌手要有一点儿娘娘腔(参照吴青峰)。
6 在清新粉外部,她们觉得听以上所述的诸歌手是品位不俗的表现;在清新粉内部,她们喜欢强调自己早在0X年,早在XXX还没红的时候就喜欢她了,以彰显自己 的品位在同类中更加的不俗。在这几年原本曲高和寡的独立音乐逐渐大众化后,老粉往往撅着嘴扮清高,他变了,变得商业了,不再是XX年前的他了。
7 叫陈绮贞可千万不能联名带姓,那样太严肃,不够温暖,不够清澈,不够美好,不够清新。叫绮贞吧,够温暖了。叫老师吧,够尊敬了。最好要叫Cheer,你看现在那些歌手,英文名都起的那么土,看咱家Cheer,连起个英文名儿都这么不俗。
8 她们90%喜欢摄影或者自称喜欢摄影。这90%中有60%喜欢LOMO,必拍素材有三,天空,脚丫子,电线杆。
9 她们95%自栩为“写字的女子”。句号累牍,繁体连篇,文体接近AB体。
10 要么喜欢装嫩,要么喜欢装熟。后者听完小清新,捂着胸口,郁结的说:“这些清澈得让我颤抖的声音,让我明白原来这个世间真的存在着美好,让我有了活下去的勇气,离开XXX的声音就等于让我离开人世。”
11清新ERS喜欢把旅游叫旅行,因为他们认为“旅游”是庸俗的,大众的。而旅行么,陈老师不就唱过《旅行的意义》么?
也有清新ERS喜欢把旅游叫做流浪,并且首选地点基本离不开4大小资装逼圣地:丽江,凤凰,阳朔,西丄藏。于是他们背个包跑过去,所以那些地方到处都是棉布裙子飘啊飘。
12 总结以上,她们喜欢这样写自我介绍:
我是X小X。
X月生。
XX座。
棉布裙子。
帆布鞋。
素颜。
安静。
执拗。
暴戾。
乖僻。
执著于文字。
音乐。
绘画。
电影。
摄影。
独自旅行。
她们有个共同的,和谐的美好心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看完这篇文章。她们会捏着嗓子,细细的说,说什么都没用,你们这些不懂得生活的人是不会理解我们这些温暖的小情绪的。
1.情绪化的对待真实生活
2.超过其真实理解力的表现出对艺术的偏爱,但却缺乏对应的实际能力;矫情的超过限度的表现自己在某方面的愿望而不是能力
3.缺乏稳定而理性的自省和思考能力,但又零碎的寻求感性的自我矛盾,并愿意把这一点展示出来
4.对于知识是零散的感受性的接受状态,而不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思考。换句话说:沉溺于最具表面活力的当代艺术性事物(摇滚乐、文艺电影)的片断感受,在其中自我感动和寻求受难;没有较为系统的理性知识(哲学、历史、文学)根基的支撑
5.把想象中的艺术和想象中的生活糅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真实。用张楚的歌词来形容,就是“随时可以出卖自己,随时准备感动”,而不是随时反省媚俗。米兰昆德拉的《不朽》和《生活在别处》,都是对媚俗的调侃,只不过很多人理解的相反,尤其是后一部,呵呵。如果可以,《红与黑》也可以看成是对媚俗的暗讽。
6.轻视逻辑
7.不一定敏锐但绝对敏感
敏锐:在重要事情上,因经验、性格和天赋而能迅速且准确的透过事件表面判断其本质意义和走向,帮助自己和别人做出有价值的行动决定。
敏感: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因习惯性的臆想而迅速但绝不靠谱的通过一件事臆造出另一些事或得出结论,并且让自己感同身受的在其中寻求感动和煎熬。
一个尊重理性而且清醒的人是不大可能成为文艺青年的,而文艺青年多半是柏拉图和尼采的徒子徒孙。如果用一种感觉来说,那么文艺青年是一种活在半空中的人,而正常人都踩在实实在在的地上生活。
这里额外说明一点:
当我们做纯粹私人的决断时,不一定要符合逻辑,你可以认为:我乐意、我高兴、开心就好。但是在对问题进行互相交流的时候,必须使用符合逻辑的思维和语言,必要时使用一些公共认可的定义。才能保证交流和互相理解的基础。
最简单的例子。不少人认为:对音乐进行类型定义,建立名词和概念毫无意义。的确,我们在进行私人聆听的时候,至少一开始根本没有必要了解这音乐有何定义有何背景所属关系等等。
但是,一旦进入稍微公共一点的领域,也就是说开始跟别人进行某些交流的时候,就多少需要一些定义和类比去建立交流理解的基础。假设你漫无目标的跟我描绘你对音乐的感受以及抒情,跟我介绍一个我不知道的歌手“很酷很时尚音乐很好听,节奏旋律都很好”说了半天,说完之后我还猜这歌手是不是跟gorillaz比较像,但其实很有可能你介绍的是一个跟周杰伦差不多的人。以至于这半天时间我们谈论的不是同一个事情。这种交流的效率和意义有多低?
记得verycd上有一个ID叫“带走夏日的风”的人会在上传音乐的时候附上一段说明,这段感性和抒情的文字通常让我猜测它谈及的音乐是独立摇滚、电子或者Alternative Pop/Rock(我不敢用非主流这个词,那天大飞跟我说90后认为的非主流是什么之后,我崩溃了。)等等范围非常广泛这类东西,抱着试试的心情,下载完他推荐的专辑,才发现大多数是各种死亡金属。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