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四方,踏艰险,悟精神。。比高处更高,比远方更远。。。 这是现在许多人推崇的旅行方式。
1999年9月18日,北京的朋友颁发了关于国庆与五一法定假日的通知,这对国内的百姓旅游下了一剂猛药,它加速推进了国内百姓的旅游意识,拔苗助长般得催生了旅游大军的形成,让大部分百姓认识到,哦,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
詹姆斯希尔顿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了中国的藏南与滇西,之后写出了《消失的地平线》,在之后全世界为之神往,去寻找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希尔顿的旅行应该可以称得上是“深度游”了。
但为什么英国佬会在百年前就已经很普遍的使用着我们今天所推崇的旅行方式?答案非常的简单,他们,已经富裕了几百年,橄榄型的社会经济结构促成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形成,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19世英国佬已经广泛的享用着威士忌,而20世纪初我们的国家还在视啤酒为马尿。
现在许多的朋友对我们国人今天粗浅不堪的“晚上睡觉白天看庙”式的行走的进行变态式的嘲笑,为什么要这样?他们难道不开心不快乐?你非要我们上一代的叔父辈也同我们一样自虐式为深度领略当地民俗风情、自我陶醉式的自诩“行走精神”达到了某种高度?
我父亲每年有三四次出游,目的再单纯不过,就是想到处走走看看,没有我们这代人这么多的想法,非要避开人群、65升以上的大背包、全副武装的摄影户外装备。。我有次跟我父亲吃自助餐,135元每位的价格,上百道菜肴与甜品还有饮料,但我的父亲只用盘子满满的装了一盘扬州炒饭,和一杯果汁就算完事。
我奶奶84岁高龄,我每年都要带她就近走走看看一次,就看看而已,告诉她这里是怎么回事,有着什么不一样的民俗。
你能说他们不快乐?他真的不快乐么?
要说徒步,我奶奶20世纪战乱的年代长年从广东沿海地区用扁担挑着海盐走路回老家湖南卖,近千公里的跋涉,肩膀上压着近百公斤的担子,一双布鞋走到最后脚后跟全磨没了,要说风餐露宿,我们玩的过上一辈?
我们现在是什么?动则始祖鸟的速干冲锋衣、全套哥伦比亚睡袋帐篷防潮垫,帐篷还要抗多少毫米的大雨抗几级大风,我在唐古拉山口五千多米海拔的地方见过有人拿着小锅用煤气现煮着咖啡。
我母亲每次看到我在外露营的照片都很不解,放着好好的床不睡,非要搭个棚子躺外面。
09年川藏线骑行,28天时间从成都到拉萨,把路上的拍的视频带回家给亲人看,呵呵,得到的全是疑惑与不解,一路上遇上塌方,高反,泥石流,我母亲看我因高反吐的一塌糊涂,两天没进食,持续高烧,在雪地里露营、长时间不洗澡像刚从伊拉克回来一样之后,悄悄的把我的自行车永久的藏了起来。
我有时候经常会这样想,是不是我们的叔父辈或者说那类喜欢“肤浅行走”的人是不是也同样以一种可笑的眼光看待我们所谓的“深度体验”,几十公斤以上的行李,粗犷的户外服饰,自残式的行走,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羡慕?疑惑?不解?还是鄙视?
鲁迅以调戏旧社会为职业,后世人们把他视为大师。
现在很多的朋友也是如此,无论到哪个旅游小组,都有着一群鄙视“肤浅行走”的朋友,都颇有“众人皆愚我独慧”的味道。
我们国家的旅游从99年北京庙堂的那剂猛药开始才短短十几年,发展到今天,我们70与80后这代人开始有了独立的经济,开始行走,现在所呈现的一种新与旧、青黄不接的旅行状况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不需去计较这个。
我们喜欢在路上。
而在路上的人心都应该平静。
我坐飞机坐火车坐航母坐拖拉机到达目的地也好。
我骑马骑驴骑狗骑人或徒步看风景也好。
我住大套房住青年旅社住帐篷或者住树丫子上也好。
我跟团游自助游或到路上再骗姑娘一起游也好。
我一天走三个欧洲国家一年就泡在丽江也好。
只要我开心,你跟我谈肤浅与深度?
PS:鉴于各种观点鱼龙混杂残差不齐,
鉴于小生经不起多大推敲的粗识拙见。
如小生在这里扯的闲蛋触碰到某位朋友的G点了但没有温柔的抚摸让您不爽了的话,还请谅解,如果你实在想朝我丢砖头,没关系,丢鸡蛋也就是这么回事。
当然,我无意得罪任何人,自然也不想无端挨砸。
有句话说得好,江湖儿女,不拘小节。
还有句话也好,苍茫江湖忆几朝,唯有苍海一声笑。
得过且过吧。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