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见证上海的变迁
透过泛黄的照相簿,一断断回忆浮现在眼前,一张张旧照片勾画出改革开放的轨迹,回忆走过的岁月,上海的变迁的印记历历在目。
我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一张合影上------外婆和我, 此时的记忆犹如一部老电影,随着历史的轨迹缓缓而过……. 我的父母是知青,在我小时候,他们在一个叫做新疆的地方插队。据说,我是出生在上海,因为外婆的不舍,又几次三番的上海--新疆,新疆--上海来来往往后,父母最终得出结论,我在新疆水土不服,于是我留在了上海和外婆一起生活。 那是个计划经济的时代,我还依稀记得,那时候买东西除了钱以外,还要凭票,买布要布票,买米要粮票,买肉要肉票……,每到新年,外婆要为我得新衣服发愁,因为没有足够的布票买布,为了我能穿上新衣服,外婆总是绞尽脑汁,那时候,票证真的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俗话说衣食住行,除了衣和食便是住和行了。 上海人的住房紧张是人人皆知的。那时候,大部分人家都是几代同堂仍然共处一室,还有为了家里人都有地方睡觉,几乎家家都有阁楼,那阁楼好一点的人能站直了,中等的人得弯着腰,差劲的就只能到了晚上窝着身子钻井去睡个觉,冬天就这么凑合着过了,到了夏天,那就不能睡了,于是乎,许多人就搬个竹子躺椅,在弄堂口,马路边,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盛夏,现在回想起来,那一排排躺椅写下了当年的多少无奈? 当年出行的交通,首选便是电车,然而那电车也不是想乘就乘的,一站两站路的,那绝对是靠两条腿走的(老上海都知道,直到现在还有人把这个情景叫做开11路电车),为的是节约4分钱的车费,那4分钱的可以买一包弹珠糖或者一包盐津枣再或者把它变成一根盐水棒冰!小小的我,当时为了贪嘴,不知道开了多少次11路电车。(笑)除了省钱这个原因,电车太挤又常常要掉“小辫子”也是许多人不愿意坐车的一大原因。于是,一部分人便梦想着有一辆自行车,可是,买自行车要票,你想要搞到那张票,没有一点法道谈何容易啊?!再或者你有了票,要是恰逢囊中羞涩,那也只能望洋兴叹!好,即使到最后你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日思夜想的自行车,你又要开始为它停放在那里怎么样才能最安全而被折腾得筋疲力尽。当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物资极其贫乏的环境下慢慢长大。 80年代中期,我考上了一所寄宿制学校(中专),父母给我每月的生活费是40元,包括了一切开销:吃饭,坐车,买日常生活用品,买书等等,现在听起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可是,在当年,那已经是我爸爸半个月的工资了,而且,我原本的零花钱是每个月3元,与此相比,我觉得我自己简直就是进了天堂。 当我读完中专时,日历翻到了1989年,那时候,我和外婆居住过的小屋已经找不到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高楼大厦,外婆早就随着舅舅搬迁到了改革开放的新领地----浦东。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公房,父母也随着奶奶房子的动迁而分到了新房子,有了安定的住所。 什么布票粮票肉票…..早已经无用武之地! 如今的交通,电车早已不见踪影,满街奔跑的除了公共汽车多的就是私家车了;浦江两岸架起了条条彩虹,它们叫:南浦,卢浦,杨浦,徐浦,奉浦,松浦;地下还有地铁,一号,两号,三号的……14号,以最快捷的方式载着人们奔向城市的各个地方;这还不算,还有许多条海底隧道与大桥媲美,还有那么多高架桥昂然耸立为这座城市平添风景! 如今的我也已经人到中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经过奋斗和拼搏,如今也过上了优越的生活。 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很丰富,我每年都会腾出时间出去旅游,一边放松心情,一边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闲暇时间,听听音乐会,看看话剧,走走博物馆,窝进图书馆更是家常便饭,生活过得快乐而又充实。 今年7月我又加入了沙发客这个大家庭,这里处处充满了友爱和热情,让我的业余生活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变得更自信,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了更多的信任! 生活的路足够漫长;又极为短暂,无论是上海的还是我们过去,它终归要成为一段历史,就让我以上稚嫩的文字,为这上海的变迁,留下浅浅的回眸吧。 也为自己留下珍贵的回忆。 2012年10月12日 咪咪 谢谢观看。 特别希望给80后,90后带来一点对过去物质贫乏的了解,也希望他们未来的日子越过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