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16 11: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S、
一、思南路
1、思南路36号,原杨森府邸
原为杨森(抗日爱国将领)府邸,后转手黄金荣,其两个小妾(?)金素琴、金素文(梅兰芳挂名弟子)居于此。1953~1956年为卢湾区区委房产,后与民政局对换。现为普通住宅,现居民多为民政局退休干部。曾是卢湾区首届区委所在地,而杨森本人1977年5月逝世于台湾,享年96岁。
2、思南路37号,原启秀中学
原为启秀中学(1937.8~1956由徐婉珊创办),原址为霞飞路634号,1956年与正行合并,改名十二女中。为茅丽英烈士的母校。现为第十二中学,地处思南路与香山路交界的地方,闹中取静之所在;内有烈士茅丽英塑像。
3、思南路39-41号,上海文史研究所
思南路41号原是三、四十年代金融界头面人物之一袁佐良的寓所。袁佐良是金城银行行长。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年,1936年时存款总额达1.8亿余元,一度超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居私营银行的首位。中国近代知名的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北方私营银行通称为“北四行”上海文史研究馆1953年成立,原址永嘉路623号,1980年12月迁至此处。张元济(1867~1959),清光绪进士,为第一任馆长。
4、思南路44号,卢汉故居
卢汉(1895~1974),云南昭通人,40年代寓居与此,抗日爱国将领,曾任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现为普通住宅(外事局房产)。
5、思南路46号,原法国巡捕房
解放后为部队警备区房产。现为普通住宅,部队家属居住。最初,法租界巡捕房的人员一律由以法国人为主的外国人组成,后来才准许雇佣中国人当巡捕。到1933年的时候,巡捕房警务人员已有近2000人,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华人高级警官。当年黄金荣的结拜兄弟程子卿就曾任督察长一职。法租界巡捕房政治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中国政情变以及军事经济社会动态中的情况,并专门关注在法租界里居住活动的政治人物以及社会名流,是法国人在法租界统治的神经中枢。
6、思南路57号,陈长蘅故居
陈长蘅(1888~1987),四川荣昌人,1946寓居与此,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主计部主计官。
7、思南路61号,薛笃弼故居
薛笃弼(1892~1973),山西解县人,1925寓居与此,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水利部部长,解放后任上海律师学会副主任。系法式风格三层花园洋房。现为普通住宅。法式风格独立式三层洋房,住宅建筑面积与花园面积相仿,约400~500平方米,花园里种植有广玉兰、棕榈等树木,尤其是3棵广玉兰,占据了花园的大部分空间。薛笃弼早年受孙中山影响,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卫生部长、水利部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
8、思南路73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1946年)
卢湾区思南路51~95号,过去称为义品村,是个名人荟萃之地。其中73号曾经是中共代表周恩来旧居,门口挂有“周公馆”的中英文门牌,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中央党部黄天霞租住。民国35年(1945年)5月上旬,黄迁南京,6月中共代表团设住沪办事处,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周公馆)。民国36年3月5日撤离,19日民盟受托代管,民盟中央副主任秘书周新民等当晚迁入居住,30日,芦家湾警察局分局接管。解放后,旧址长期作居民住宅,1979年居民迁出,1980年按原貌修缮,1981年4月,正式筹建纪念馆。系西班牙式花园洋房,三楼一底,坐北朝南,西侧临街,原义品洋行房产。现为市级革命历史保护单位(1980年8月26日公布),设有纪念馆,对外开放。
9、思南路87号,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寓居于此,斋名梅华书屋。为一栋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共四层。思南路87号是当年梅兰芳先生的寓所。梅兰芳第一次演压大轴的新排戏《穆柯寨》就在上海,当年轰动上海滩。1914年,他再赴上海,45天以22万多张票被选为"伶界大王"。1932年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故居"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定居下来。梅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共四层。楼房前栽有不少花卉树木,中间是绿莹莹的草地,环境十分优雅。抗战时梅兰芳就是在这儿蓄须息影。
10、思南路91号,李烈钧故居
李烈钧(1882~1946),江西武宁人,1931寓居与此,20世纪早期的革命家,曾任国民政府委员。1913年7月2日,再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并发布讨袁檄文,揭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1928年李烈钧从政坛引退,来上海闲居,就住在此处。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抗战爆发后从新赴内地参加抗日工作,直到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故。现为思南路幼儿园。
二、沙泾路
1、沙泾路10号、29号,原工部局宰牲场
远东最大的屠宰场,象一个迷宫一样的圆形建筑,在九龙宾馆的后面,非常神秘。
三、陕西北路
1、陕西北路173号,华业大楼
建成于1934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公寓中高两低跌落状造型,顶端采用八角形
2、陕西北路369号,宋家花园
陕西北路北京西路附近有一处高墙深院,终日很少人走动,熟悉掌故的人称之为宋家花园,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座影响了半个中国的花园。这处房子建于1908年,原是一个名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的别墅。1918年5月,被誉为"没有加冕的宋家王朝的领袖"的宋耀如先生在上海去世,其夫人倪太夫人移居于此,从而给这个花园带来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倪太夫人卧室的左侧是宋美龄的闺房。另有两间是宋子安和宋子良的卧室。其它的宋家儿女当时都以成家,宋霭龄住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宋庆龄住莫里埃路(今香山路)、宋子文住祁齐路(今岳阳路),他们姐弟3人常在假日去看望母亲和弟妹。
3、陕西北路457号,何东住宅
四、陕西南路
1、陕西南路30号,衡山马勒别墅酒店(原马勒别墅)
上海最漂亮的建筑,极具北欧风情的花园别墅--马勒别墅,于1936年落成。传说这所房子的设计是依照当年花园主人马勒最宠爱的小女儿一个梦境设计的。当初小女儿梦到自己拥有了一座“安徒生童话般的城堡”,于是马勒请来了设计师,在陕西南路30号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挪威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历时7年造成。主楼为三层,顶部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0米,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5米,屋顶陡直。这一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主楼南立面上有三个垂直于主屋脊的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双坡屋顶和四个老虎窗,连同东西两座四坡屋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中间双坡顶的装饰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抹白灰缝条,比较典型地表现出了斯堪的那维亚情调的乡村建筑风格。主楼的外墙用泰山面砖镶嵌,颇具特色。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曾作为上海团市委办公地,2006年更因为中纪委进驻,成为上海最瞩目的地方。
2、陕西南路39~45弄,长乐村(凡尔登花园)
长乐村原名凡尔登花园,位于陕西南路(原亚尔培路)39~45弄。1925年由华懋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造,英商安利洋行设计。这个地块原来是德国侨民乡村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宣布与德国断交,法租界当局于1917年3月26日没收了俱乐部,由于中国政府反对,法租界只得出钱购置这批土地房屋,并以法国凡尔登地名命名。凡尔登花园面积有5公顷,1924年在花园东部兴建法国总会,1925年在花园西部建造花园里弄住宅,里弄名称仍沿用凡尔登花园名。外观小巧玲珑,内部装修讲究,各户入口处门斗上有欧式装饰。房屋间距1:1.5,很宽敞,房前屋后植树种花,环境幽美。凡尔登花园分三批建造,1929年才全部竣工。
3、陕西南路202号,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原怡和医院)
建于1931年。西式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由G•O•WOOTTEN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立面对称,上下三段,中心突出。从建筑布局、墙体和开窗的做法看,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然而,住宅中央的门廊和门廊托起的阳台造型优美,趣味独特,非常明显带有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特征。台阶、门廊、屋檐和二层原本突出的外廊式阳台都被整合在饱满的双曲弧线中,与底层的科林斯柱式和二层的塔斯干柱的结合形成一种动感和张力,并与其面前的花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交流。立面的装饰也相当丰富,但栏杆也好,窗楣或额枋也好,都偏重简化过的几何形态的装饰,方圆结合的图案经过如此抽象,很难说清是中是西了,多样的手法和折中的风格才是当时上海建筑的最大特征。住宅红木装修的室内也显得堂皇,总体来说与外部风格统一,装饰并不繁复,流线优美。双跑楼梯转角曲线流畅,上下有少量花饰雕刻,栏杆的造型简洁大方。位于建筑中轴线上的大厅并无炫目的雕刻,但是适当的比例和细部的精巧依然使它散发着矜贵气息。住宅前的花园带有几分中国传统趣味,多年的植物生机依然,与建筑的沧桑并存,岁月的历程就在其中了。该花园住宅原系美商普益地产公司的产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敌产”被日伪当局没收。后怡和医院搬入此处,1958年,怡和医院与虹桥疗养院合并,组建上海市淮海医院。1961年,正式改名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现由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使用。
4、陕西南路387号,步高里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典型的老上海旧式里弄住宅的代表作,由法商建于1930年。位于陕西南路287弄,共有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建筑78幢,形成完整的里弄街坊格局,弄堂口的中国式牌楼独具特色。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经在步高里52号居住了一个多月,并且创作了<海的梦>.这类石库门建筑属于新式石库门建筑.
五、山阴路
1、山阴路2、30、44、64、112、124、132、144、156、168、180、192、208、210弄,大陆新村
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现虹口区山阴路30、44、64、112、124、132、144、156、168、180、192、208、210弄,甜爱路59号、40号,山阴路2弄1-43号,四川北路2044-2058都属于大陆新村。
2弄3号,原内山完造寓所
虹口区山阴路2弄,即千爱里,系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产业,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取“千爱”之名,因日文中的“千爱”两字的含义与汉语相近,有“爱之千家”之意。当时在此居住的均为日侨,寓居在3号的房主人就是内山完造。内山书店后弄,即千爱里3号的内山完造寓所是幢坐北朝南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砖木结构假三层,拉毛水泥墙面颇具日本式建筑风格,整幢建筑显得小巧精致。当年,房前设有木栅栏,庭院里植有红松和杉树,还疏松地种有一些花草。经过多年的沧桑变迁,现在木栅栏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砖块砌筑的矮围墙。1947年12月8日,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蛮不讲理,在无任何证据下把内山完造先生看作是颠覆国民党政府阴谋集团主谋,强行遣返回国。新中国诞生后,内山完造为中日友好事业奔走。他被选为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
132弄6号,茅盾旧居
1946年3月茅盾夫妇从香港返沪,住入大陆新村1弄6号(现为山阴路132弄6号)。7月他在此地起草致电国际人权协会,抗议国民党特务杀害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12月茅盾夫妇应邀到苏联访问,返沪后在此地完成了著名的《苏联见闻录》一书。1947年12月,经组织上安排,茅盾与郭沫若等人一起离沪去香港继续战斗。
132弄9号,鲁迅旧居
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现虹口区山阴路30、44、64、112、124、132、144、156、168、180、192、208、210弄,甜爱路59号、40号,山阴路2弄1-43号,四川北路2044-2058都属于大陆新村。其中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旧居。 拍过照
133弄12号,瞿秋白旧居
1933年3月鲁迅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人在今山阴路133弄(原东照里)12号分租到的一个亭子间给瞿秋白夫妇居住。这所房子中的房客多为日本商人和浪人,他们经常到瞿秋白家窜门,影响了瞿秋白的工作。为了闭门谢客,瞿秋白只得躺在床上看书,夫人杨之华在门口炉子上熬药,烟味弥漫,才避免了房客的干扰。瞿秋白在这里只住了三个多月,现被定为瞿秋白在上海的旧居。
六、山西南路
1、山西南路182-200号,南京饭店
南京饭店位于山西南路182-200号,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镠设计,新金记样号施工,1929年建成完工,是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细部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建筑。西立面最大特色为在四、五两层有呈钝角外凸阳台,上有装饰艺术派风格铸铁栏杆,同时在北部、中部和南部有垂直竖向扶敝帮进行分隔,形成立面的节奏和韵律。其余开间则为五层顶部的竖向装饰艺术派风格装饰带。门窗已全部更换为铝合金窗。北立面亦为装饰艺术派风格,较有特色,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六、四川北路
1、北四川路余庆坊52号,胡蝶故居
在多伦路名人街的对面找到了余庆坊。这是一个由十几栋二层的石库门老房子所组成的街坊,清一色的黑漆大门、青灰与红砖相间的外墙。
2、四川北路2023弄35号,汤恩伯、陈仪旧居
二十年代建造。为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汤公馆”整幢建筑是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红墙配上白色的檐部、窗套以及入口变形、有二层楼高的科林斯巨柱,十分壮观华丽,建筑平面呈现门字形,对称布置,东西各设小边门,南向入口正门廊有四根巨柱,两侧有凹进的半圆形壁龛,为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门廊上部为二层露台现已封闭,铸铁栏杆图案精美,呈现弧平面,突出了入口,起了小雨蓬的作用。两端退后处理又保持了巨柱门廊的完整性,尺度宜人细部丰富,有层次变化。抗战后成为汤恩伯寓所,台湾第一任长官陈仪也曾在此居住。后被金泉钱币博物馆买下作为博物馆,后因金泉钱币博物馆业主涉及经济纠纷而被法院查封,汤恩伯公馆已于2004年12月以2600万元的起拍价被上海一家房产投资公司拍走。
3、四川北路2044-2058,大陆新村
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现虹口区山阴路30、44、64、112、124、132、144、156、168、180、192、208、210弄,甜爱路59号、40号,山阴路2弄1-43号,四川北路2044-2058都属于大陆新村。其中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旧居。 拍过照
4、四川北路2050号,内山书店
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1929年迁现址。鲁迅常来书店购书、会客,并一度在此避难。书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1998年9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虹口支行、虹口区文化局、鲁迅纪念馆在此隆重举行“内山书店旧重新勒石暨内山书店纪念室揭幕仪式”。
5、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
鲁迅公园位于四川北路北端,总面积22公顷。东沿甜爱路、欧阳路,西连虹口体育场,南临东江湾路、四川北路,北靠大连西路。园内分为纪念瞻仰区、文娱活动区、风景游览区三大功能区域。建有鲁迅墓园、鲁迅纪念馆、纪念亭等纪念性主题景点,还有樱花园、友好钟座、松竹梅 、百鸟青山、湖光岛影、柳堤姿色等自然景点以及涉外旅游景点梅亭、梅园。园址原为宝山县金家厍农田村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租界工部局在此购筑靶子场。光绪三十一年扩地建虹口娱(游)乐场,内设多种球场。民国4年(1915年)5月22日、民国10年5月30日至6月4日先后两次在此举行第二届、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民国11年(1922年)11月,改名虹口公园。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中正公园。解放后,1951年复名虹口公园。1956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鲁迅墓迁入虹口公园,并改造公园。1956年10月10日,鲁迅纪念馆竣工,10月14日鲁迅灵柩迁葬园内,并举行鲁迅塑像揭幕仪式。1988年10月,公园更名为鲁迅公园。
八、四川南路
1、四川南路36号,若瑟堂
天主教堂若瑟堂位于四川南路。建于1860年,是上海创办较早的一座天主教堂。歌德式建筑,红砖砌筑的尖顶高50米,屋顶建有4只高约3米的小钟座,围绕中间一只高约5米的大钟座,钟座周围装有精致的百叶窗,窗户以彩色玻璃镶嵌。
2、四川南路29号,金陵大楼(原约克大楼)
金陵大楼位于四川南路29号,1937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建筑风格为现代建筑,装饰艺术派处理手法。该楼立面简洁,竖向线条强烈。西侧立面中间山墙较两侧为高,南立面纵向分为三段,上端檐口在西南转角处断开,窗上下沿墙面为红色虎皮墙面。西侧楼梯间宽敞,水磨石地面,木式栏杆。内部走廊为中走廊式,两侧墙面装饰有水平木条。
九、绍兴路
1、绍兴路5号,上海新闻出版局(前朱季琳住宅)
这是一幢淡黄色的,略带弧形的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V形布置。其凸出面沿街,凹进面临庭院。凹进面设露天楼梯作为主入口。拾级而上进入一层大厅,两侧为会客室。室内楼梯设在中央,楼梯间很讲究,双抱柚木楼梯有很多精致的栏杆,楼梯平台向外挑出部分是休息室。建筑立面朴实无华,仅在檐口入设西班牙建筑常用的连续拱卷花纹。解放以前房子的主人是南市电力公司老板朱季琳。这幢楼里厅很多,除了教堂大厅外,有大小十几个客厅、餐厅、动厅,并有自己的爵士乐队。每到周末,这里分外热闹。解放后,朱家上下几十人如星云流散,这幢房子便由国家接管。
2、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院
昆院里面的舞台就叫兰馨舞台,兰花幽雅的气息把绍兴路的文化气息熏得更为浓郁了。周末,兰馨舞台常常会举办热爱昆剧的票友准票友的聚会,一些时尚的年轻白领迷醉在古老而典雅的昆腔中,让自己心底的浮一点点远去。昆剧团门口开了一家名为“新吉诃德”的餐厅,文绉绉的名字透着书香,让人想起中世纪的西班牙骑士,可它却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餐馆。剧院对面的小洋楼,有一个玲珑的玫瑰阳台。据说当年关锦鹏《红玫瑰和白玫瑰》时,很想让陈冲演的娇蕊在这个阳台上梳头的,可是玫瑰阳台的主人始终没有答应,为此,这位大导演还纳闷了很久。他不知道,这里的人不习惯自己的清静被破,何况,这个“梳头”的镜头多少还带点诡异呢。
2、绍兴路18号,金谷村
建于1930年,里面有6排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住宅。其折腰式的大坡顶设计颇具异国风情。金谷村是旧上海市长吴铁城化名为吴子祥而建造的新式里弄房子,共有99幢。以前这里曾是旧时俄国人和犹太人的聚居地,温情的上海毕竟断不了他们的乡愁,国家的局势不再苛刻他们时,便纷纷选择了回归故里。现在这里据说住了不少演员导演文化名流。著名编导桑弧就曾经住在里面。
3、绍兴路27号-杜月笙四姨太住所
这幢两层楼的花园洋房,曾经是“海上闻人”杜月笙送给他四姨太的私人住所。洋房虽经历风雨洗礼,那般恢宏气势、万千风情却丝毫没有削弱,目前老洋房做的是独一无二的公馆菜,没有宫廷御宴的排场,也没有西洋菜肴的浮华,充满了家庭菜肴的温馨实在,却也不似街头小食的寒酸,体现的是中产阶级的精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洋房里的私房菜。
4、绍兴路54号,上海人民出版社(杜月笙母亲住宅)
出版社的庭里,坐落着一幢混合式的三层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转角式布置,水泥外墙面,木质门窗,檐口却采用西班牙式建筑常用的花纹和小券装饰,屋顶还设置了一座玻璃天棚,类似于今天的阳光屋。主入口的门廊很高,两侧各有一对壁柱支撑。进入大厅,惊叹于它的高大空旷。由大厅北门进入底层走廊,可见所有房间均围绕走廊布局,底层东北侧的室内主楼梯通向二层,扶手的雕古色古香。二层中间围以一个长方形空间,四周有四根水磨石立柱,柱头带有爱奥尼克卷涡,所有房间以这个长方形空间为轴心,四面环绕布置,三层布局与二相同。整幢建筑既有佛教大殿的气势,也有楼、堂、馆、所的热闹,更有居家的亲切感,据说是有人为报恩于杜月笙的母亲,建造了这幢中西混合式的花园住宅,让老太太在此吃斋念佛,颐养天年。
十、市光路
1、市光路民府路口,三十六宅
“三十六宅”是当年根据‘大上海计划’首批建造的三十六栋新式花园洋房。记得当年建造时施工要求很严,每幢楼体外形各异,完工后特别引人瞩目,达官巨贾纷至沓来,很快就以大洋1.5万至4万元的高价卖完。1933年当时兴业信托社建造的花园别墅,是当初最早的商品房,第一批混合结构独立式花园住宅36幢,还没有竣工就全部卖完。第二批因为抗战爆发,就没有来得及建成。其中有当时的国民政府市长吴铁城的房子,信宜药厂老板的房子,抗日战争时,被炸毁6幢,目前剩余的三十幢均破落荒废等待修缮。
十一、四川中路
1、四川中路33号,红朝海鲜酒楼(原创业大楼)
位于上海四川中路33号的创业大楼,建于1931年,是刘鸿生创办的中国企业银行的综合大楼,底楼是银行大厅,二楼是水泥企业,三楼是大中华火柴公司,四楼是章华毛纺公司,五楼是码头公司,最高八楼是刘鸿生的办公室和居住寓所。刘鸿生的大中华火柴公司的业务经营活动都在这幢大楼内进行,现被上海市政府定为优秀历史建筑。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装饰艺术派建筑。
2、四川中路106号-110号,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原普益大楼)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位于四川中路106号-110号,建于1921-1922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典主义建筑。由当年上海实力最强的德和洋行设计事务所设计,但由于受到节约房屋造价的限制,故较一般大楼的造型显得单调一些。
3、四川中路126弄5-12号,元芳弄(原沪宁铁路局)
元芳弄,位于四川中路126弄5-12号,建于1911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文艺复兴建筑。
4、四川中路133号,上海市新华书店(原卜内门大楼)
卜内门大楼。又名储运大楼。位于四川中路133号。1873年,英国人卜内与门氏合伙在伦敦创建卜内门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纯碱、化肥等产品。1900年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1921年7月在四川路福州路南买下地皮,动工兴建大楼。1922年底建成,7层,大门前有五级台阶,为四叶砖门,走廊顶上有浮雕。电梯居中,前面有扶手楼梯。1956年5月,这座大楼交由商业储运公司使用,改名为储运大楼。
5、四川中路175号,手表七厂办公楼(原三井洋行)
建于1937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文艺复兴建筑。日商三井洋行(上海三井洋行全名为: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上海支店)。总行设在东京,在日本大阪、横滨、神户都设有分行。国外分行有:美国纽约、法国里昂、英国伦敦、印度孟买、意大利、瑞士等。在中国则有上海、广州、天津、汉口等地分支机构。生丝部仅为三井洋行其中的一个部门。其总体经营范围非常广泛,经济实力也相当雄厚。举办日本专卖商品、传统商品及工业品都在经营之列。生丝部1912~1916年由日人井田为大班,其后由大场接任,在大场经营业务时期,发展较快。1930年,大场奉调回国由中野接任。三井经营的生丝为江、浙、沪生产的厂丝,南浔生产的各类土丝土经等,主要销往美国,次为英、法。1937年上海成为孤岛时,具有爱国精神的丝号、丝栈通事皆拒绝与其经营业务。
6、四川中路220号,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公司(原汇丰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是英国新古典派希腊式,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建筑主体为五层,中部凸出圆穹顶二层,地下室一层,底层四边有夹层。立面采取横五段、竖三段的划分。底层大门采用三个罗马石拱券式,共有铜质门六扇,花饰细腻。券门左右置高低圆柱灯各一,两端曾有一对铜狮。外墙墙面用粗犷的石块宽缝砌置。二至四层中部贯以六根罗马科林斯式柱,砌墙石块则为细缝。五层中部上面的穹顶,形成中轴线。巨大的穹顶是钢框架结构,钢材是向英国定制的特种钢,半圆形的穹顶是仿古罗马万神庙之顶而建,横间两边对称。
7、四川中路261号,化轻公司(原四行储蓄大楼)
四行储蓄会大厦,由金城、盐业、大陆和中南四家储蓄会投资建造, 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负责设计,于1932年8月动工,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日开张营业。大楼的地下2层,为四行储蓄会自用,如保险库等银行设施;底层是营业大厅;一楼半出租给中兴轮船公司和光艺照相馆;二楼部分为票据间,餐厅,曾有“孔雀厅”等;三楼为酒家,长期名“丰泽楼”;四至十二楼为客房;十四楼是高档的餐厅,十五至十九楼为公寓式客房,二十层以上是大楼的各种设备及机房。这座大楼以旅馆为主,有豪华套房6间,高级套房20间,单人和双人房共174间。
8、四川中路268-270号,汉口路50号,市残联大楼(原大清银行)
见汉口路介绍
9、四川中路299号,东亚银行(原东亚大楼)
东亚银行,位于四川中路299号,建于1926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装饰艺术派建筑。
10、四川中路320号,九江路80号,安利大楼(原安利洋行)
见九江路介绍
11、四川中路595-607号,浦光中学(原中华青年基督教会)
浦光大楼位于四川中路595-607号,由著名设计商—英商爱尔德设计,1907年建成完工,它的结构为八层梁、板、柱结构体系,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是一幢较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清水砖墙(涂有红色涂料),入口处有被打断德白色三角形山花装饰和方形爱奥尼克柱式,形成立面视觉中心。底层有五个尺度较大的拱形门洞,带券心石。黑色钢窗,窗套三至四层凸出强调竖向线条。上部几层疑为加建,与原建筑关系尚属协调。大楼基础为柱下独立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柱在底层的入口、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二层以上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内、外墙体厚后为一砖和一砖半,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浦光大楼现今为浦光中学,原名青年会中学。创办于一九零一年(清朝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四年,美国人马特出资,在青年会第三所后面盖五层砖木结构大楼,大楼的底层和二层为青年会少年部的活动场所,三层以上为学校校舍,增设《圣经》课,由美籍教师任教。一九一五年,曹雪赓辞去校长职务,由朱树翘接任校长,教师多数来白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如《孽海花》作者曾孟朴之子曾虚白(新闻界著名人士),著名出版家,编辑家邹韬奋都是英文教师,著名戏剧家洪深也在校任教。一九八六年春始,学校先后将东楼底层街面房屋辟为商场,开展以商聚财兴学活动。联营所得,除税收外,三成上交教育局,四成为师生福利开支,三成作改善办学条件费用:调换了全部日光灯,安装绿色黑板,改善采光条件,更新部份课桌椅,更新教师办公桌椅,购置并在办公室、教室安装吊扇,建立计算机房、语言室、英文打字室等,购买十六毫米电影放映机,每周在礼堂对学生进行放映活动。秋,遵循教育局指令,招收幼儿班一个班级,至一九八八年夏天结束。
十二、山东中路
1、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原麦家圈医院)
上海最早的教会医院,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近代医学的摇篮。1844年2月,英国青年传教医师魏林等人租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一所民房筹办了仁济医馆,规模甚小,仅似一私人诊所,主要给中国人看病。1847年,医院迁往麦家圈(今山东中路、福州路南),不久便更名为仁济医院,但上海人却爱称它麦家圈医院。新中国成立后,仁济医院先后改称市第三人民医院、工农医院,现已恢复原名。
十三、尚文路
1、尚文路133弄1-105号,龙门村
十四、上中路
1、上中路400号,上海中学龙门楼(原龙门书院)
上中路400号龙门楼,位于上海中学内,建于1934年,装饰艺术风格学校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学校建筑。对称的立面以颇有力度的中心构图向两边伸展,从整体造型到细部,纯粹几何形的运用占了很大比例,简练的形式、硬朗的线条以及几何形的图案,尤其是立面中央的檐口,以金字塔形层层跌落的构图强化了立面的中心感,是相当典型的、简洁的艺术装饰风格。大楼入口加强了学校的对称格局,门廊以黄色砂岩饰面突显出来,有贯通两层的高度,它以恰当的比例将大楼与校园空间整合。入口大厅还可以直接通往后面的大礼堂,两根方柱分割了走廊空间。而柱头的装饰则严格地是几何构图的图案。可以说,这幢大楼的艺术装饰风格已经明显带上了现代建筑的清新和洗练,但也正因为其中透出的古典建筑的遗韵,又使它如此自然地统领了整个校园。该楼现为上海中学使用,其前身为龙门书院,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历史。龙门书院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创设。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龙门书院与江苏商专、省立二中、四中商科等学校合并,组成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一所省立中学。之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原有校舍已不敷使用。此时,上海老城厢内已是寸土寸金,而郊区地广价廉,上海中学决定在老沪闵路吴家巷购地四百六十余亩建造新校舍。1934年10月中旬,上海中学新校舍竣工,12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然而谁又能想到,原本充盈着朗朗读书声的校园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竟然成了日军关押“敌侨”的龙华集中营。当时,这里共收容英国、美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外侨一千七百余人。抗战胜利后,虽有部分校舍被毁,但大部分建筑仍巍然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