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客网|新一代沙发客专业网站|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老西门

【攻略】上海优秀老建筑大盘点ZT

[复制链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L、
一、溧阳路
1、溧阳路1269号,郭沫若旧居
系郭沫若1946年5月至1947年11月在沪寓所。

二、龙华路
1、龙华路2577号,江南弹药厂

2、龙华路2591号和龙华路2501弄1号,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1927年—1937年)

3、龙华路2853号,龙华寺、龙华塔、
它以千年古塔、龙华庙会、龙华晚钟成为名闻遐迩的宗教胜地和旅游景观以及江南名刹。相传寺塔建于吴赤乌十年,赐额龙华寺,今寺系清光绪年间陆续重建,1949年后龙华寺重加整修。龙华寺建筑为宋代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第一进为弥勒殿,供奉慈氏弥勒像一尊。第二进为天王殿,两侧各有4米高的四大天王二尊,正中供奉一尊天冠弥勒像,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毗卢遮那佛像,是报身佛,左右为文殊、普贤,第四进为三圣殿,第五进为方丈室,在封闭庭院内,第六进为藏经楼。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寺西之桃园于民国17年(1928年)辟为血华公园,后改名为龙华公园,今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龙华塔被誉为申城“宝塔之冠”,位于徐汇区龙华镇北、龙华寺前。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年),由吴孙权建,赐额“龙华”,用藏西竺康居僧会所请得的五色佛舍利。今存之塔建筑结构及造型乃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7年)所建,塔的砖身是北宋原物。昔人称赞龙华塔“规制秀丽,诸方所无”,龙华塔七级八角形,总高40.64米,砖木结构,楼阁式。砖身空筒式,外形八角,内为方室。

4、双狮楹门(古山门)
古山门原是龙华镇入口处,现存门柱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柱上原有门额,上赐“龙华”,背刻“古刹”,抗战时毁于日军轰炸。一对明代石狮均怀抱幼狮,幼狮足下踢球,据传此类石狮江南仅存两对半。现在,龙华古镇已不复存在,但双狮楹门见证了龙华古镇的变迁。

三、龙华西路
1、龙华西路1号,富临门酒楼/中国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龙华航空站
富临门酒楼/中国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龙华航空站,原名龙华机场候机楼/中国民用航空华东管理局龙华航空站,位于龙华西路1号,建于1946年。建筑属于现代主义建筑。平面布局根据功能要求布置为扇形,中央部分为候机厅和主入口,建筑外观简洁,面向飞机跑道的立面具有连续的出挑檐口和规整的列柱构图。

四、龙吴路
1、龙吴路1111号(上海植物园内),黄母祠
植物园东北角黄母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设有黄道婆纪念堂、陈列室、展廊及休憩区,集人文景观与园林艺术为一体,是游客了解我国纺织业科普知识的一个重要基地。现在又增加了民俗用品展区,是了解江南民俗风情的一个窗口。黄母祠又名先棉祠,是为纪念黄道婆传授纺织技术、造福乡里的功绩而建。初时先棉祠在上海有多处,现仅存龙华黄母村黄母祠,清雍正六年(1728)年建,在今上海植物园内。1991年有关部门将旧祠重新修复,分纪念馆、陈列馆和莲花池游憩小区三部分。

五、陆家嘴路
1、陆家嘴东路15号,陈桂春住宅
始建于1917年。陈桂春住宅又称“颖川小筑”,是浦东新区地域内一幢富有中西建筑特色的上海近代优秀民居建筑,位于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南侧。该建筑始建于1914年,建成于1917年,由当地绅商陈桂春建造的这座融东西方文化于一炉的中西庭院式民居住宅,当地人还称它为“绞圈房子房屋为四进三院的中国传统民宅布局,两侧各有一条备弄,直通后天井。住宅正门朝南,进门是天井。正门楼上下均为五开间,两面为卧房,两侧为厢房。天井两旁置偏房,上层为过道,形成走马楼。天井上搭玻璃天棚。整幢围墙内原均设备弄,“颖川小筑”现修缮一新,作为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开发陈列室馆址向游人开放。

六、兰溪路
1、兰溪路399号,真如寺
古刹真如寺位于普陀区兰溪路399号。始建于唐代,原在大场镇,原名真如院,又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宋嘉定年间僧永安在官场(今大场附近)改建后名真如院,元延佑七年(1320年),僧妙心移建至桃浦桃浦、梨园浜交汇处东北侧今址,改名为真如寺。建于元代的真如寺正殿,面宽、进深皆三间,内部构造极复杂,历代屡经修葺。现存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构件皆为元代原物,是我国佛教寺院中为数很少保存下来的元代建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及弘治年间(1488~1505年)曾两次重修。太平天国及抗日战争时期,几经战火,配殿及附属建筑大多被毁,仅存长、宽各20米的正殿(大雄宝殿)一座。解放后,正殿独存,殿内释迦牟尼佛像和寺前原韦驮殿的铜弥勒佛尚在。1950年10月,市政府曾拨款维修正殿佛像,并将钢弥勒佛设栏保护。1959年5月,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重修,正殿仍恢复元代单檐式样。“文化大革命”中,殿内檀木释迦牟尼等佛像和铜弥勒佛被毁,许多珍贵碑刻文物被砸。1979年,真如寺进行维修,正殿内额枋底部仍保留“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己巳二十乙日巽时鼎建”双钩阴刻墨字,为该寺建造年代的佐证。江南地区现存的元代建筑物极少,除真如寺外,仅有苏州三清殿,吴县轩辕宫和金华天宁寺三处。真如大殿共有木柱16根,每根木柱的地基,用黄土和铁渣分层夯筑而成,阔1.8米,长3米,深1.8~2米;各柱地基,以木相连,为古建筑所罕见,是宋元建筑的重要特征。

七、利西路
1、利西路24弄5号花园住宅
利西路24弄5号花园住宅,属于法国式风格独立花园住宅,砖木结构,约1930年代建。建筑原有内部装修保存较好,尚有原来墙面壁画留存。平面形式丰富,一层南面中部外凸,顶部形成一阳台,其东侧有一较大的室外平台。中部阳台门为圆券形,共三扇。屋顶有荷兰式风格,挑檐处略为翘,老虎窗比例较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利西路30-32号花园住宅
利西路30-32号花园住宅,建筑具有文艺复兴特征,由左右两幢对称独立式花园住宅构成,红砖墙面,钢窗,水泥线脚。靠主弄一侧南立面一二层外凸形成弧面,窗户之间饰以爱奥尼克柱式。三层形成晒台,现有栏板疑为后加。远离主弄一侧方形平面,各层之间有檐部线条及装饰板两幢建筑沿主弄立面山墙较丰富,带文艺复兴特征。室内楼梯间较宽敞,较有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M、
一、茂名北路
1、茂名北路120弄(甲秀里)5~9号;安义路63号,7号为毛泽东旧居
1924年2月中旬~1924年底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后,第九次来沪,除继续担任中央局秘书外,并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执委、文书科代理主任、组织部秘书,管辖上海和苏、浙、皖、赣等省党务工作,即住在茂名北路甲秀里318号,现茂名北路120弄5~9号,安义路63号均已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茂名北路旧居被上海市旅游局推荐为观光点。

二、茂名南路
1、茂名南路59号,锦江宾馆北楼(原华懋公寓)(1935年)

2、茂名南路125号,锦江宾馆中、西楼(原峻岭公寓、茂名公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N、
一、南昌路
1、南昌路100弄,老渔阳里
老渔阳里,由于建造的年代实在太早,中国的五口通商的影响还没有即刻反映到古老的上海城,所以,老渔阳里还是由中国建筑商建造的老式石库门建筑.按照当今标准看,老渔阳里的建筑最多也就是三流标准.可是,就是因为在老渔阳里出过三位历史名人,这群老建筑的历史价值就连城了.
2、100弄2号,陈独秀旧居以及《新青年》杂志社
南昌路100弄2号是陈独秀的故居,他把《新青年》从北京搬到了上海.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从狱中出来由李大钊亲自护送离开北京来到上海.1920年4月搬到了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南昌路100弄2号).当时老渔阳里2号是一幢老式的石库门房子,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据说有一个大天井,客堂后还有一个小天井,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这里不仅是他的住所,也成了《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所在地。

3、南昌路100弄5号,陈其美旧居以及中华革命党上海总机关部旧址
1914年7月,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陈其美任总务长.1915年冬,陈在环龙路(进南昌路)100弄5号秘密组建上海总机关部.陈其美曾与叶楚伧于此商办《民国日报》,作革命舆论宣传.在定计翦除上海镇守使郑汝成后,于12月5日发动肇和舰起义,陈其美等人以此为指挥部,当日夜因被人告密,总机关部被破坏,起义失败.此处也为二层砖木结构老式石库门建筑,坐北朝南.

4、杨杏佛旧居
该旧址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坐北朝南。旧址现为居民住宅。

二、南京东路(黄浦区)
1、南京东路98号,惠罗公司
惠罗公司是近代上海外商开办的最大环球百货公司,1882年创立,总部设在英国伦敦,1904年来上海设立分公司。委托英商马理逊洋行斯克特建筑师设计,占地面积为1176平方米,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为5685平方米,1906年年底竣工。成为近代上海著名的百货公司。太平洋战争发生后,被日军侵占,至战后才恢复营业,但营业不断滑坡,1954年申请歇业。1958年12月起,大楼由市房管部门接管。大楼商场经改造装修后作为上海市手工局产品陈列厅,手工业局撤消后,改名为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产品陈列厅,北部写字楼作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华东产品管理处办公楼。1986年9月18日大楼发生严重火灾,二至五层均遭严重焚毁。后来,经全面修缮后,这幢老楼仍在继续使用。现又恢复惠罗公司的老招牌。

2、南京东路99号,嘉陵大楼(原迦陵大楼)
曾经孔令侃的“扬子建业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上海南京路与四川路口的总部大楼——迦陵大楼,规模和气派堪与中央银行相媲美。1948年9月29日午后,一批军警突然带着“太子”蒋经国的命令查封了迦陵大楼,清查出该公司囤积的禁止进口的新型汽车近百辆,呢绒、西药、钢铁、颜料、玻璃等三四千箱,种类不下三四百种,物资把面积七八亩的仓库堆得没有一丝空隙,引起社会震惊。

3、南京东路98-114号,慈安里大楼(原哈同大楼)
慈安里大楼位于南京东路98-114号,建于1906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文艺复兴建筑。

3、南京东路151-171号,上海晒图厂(原美伦大楼)
位于南京东路151-171号,建于1916-1921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典主义建筑。1916-1921年建造。新古典主义风格。顶部有两层高的爱奥尼巨柱试柱廊。1994年加建两层。

4、南京东路181号,华东电力管理局(原电力公司大楼)
这座建筑位于今南京东路江西中路交叉处的西北隅,原为上海电力公司大楼,1929年建成。此公司最早由英国人创办,名叫上海电光公司,为中国首家电气公司,属租界工部局管辖。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该公司下属厂总装机容量达18万千瓦,基本垄断和控制了上海照明和动力用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公司被日军接管,改名为“华中水电公司上海支店”。抗日战争胜利后,产权仍归属原公司。新中国成立后,公司改为华东电力管理局。这座建筑由英国建筑师亨利·雷士德开设的德和洋行设计,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形强调垂直线,顶部包檐处理,檐部(女儿墙)有简洁的装饰,细部处理得当,收头合理。外墙面用红褐色面砖,立面虚实处理较好,富有节奏感。从建筑风格来说当属装饰主义。

5、南京东路353号,东海商都,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原大陆商场,慈淑大楼)
大陆商场地处旧上海十里洋场的中心地段(今南京东路353号),北沿南京路,南临九江路,东靠山东路,西近山西路,占地面积为5559平方米,原是英国商人阿达姆生的产业,中国建筑师庄俊1927年成功设计了金城银行大楼后,声誉大增,大陆银行委托他设计大陆商场。庄俊不负众望,设计的方案使人刮目相看。大陆商场坐南朝北,建房地皮上原来有一条贯通南京路与九江路的要道--饭店弄,庄俊在设计时考虑到南京路黄金地段地皮的昂贵,为了提高建筑的容积率,构思了一个沿周围马路的周边形平面方案,中间设内院,东、南、北三面直通马路处设三个通道,其中两个通道沿街建筑设过街楼。这个方案改善了大楼的采光和通风,也方便交通,受到业主的青睐。建筑立面有装饰艺术派竖线条,局部有简洁纹饰。外墙为汰石子毛水泥墙面。南京东路山东路转角处在屋面上建造3层高的塔楼,既作为大楼的标志,又作为引导南京路行人的视点。抗战时期,曾将大陆商场大楼让出,由哈同的遗孀罗迦陵接管,改名为慈淑大楼。解放后,慈淑大楼由市房管部门接管,改名为东海大楼,沿南京东路店铺开设新华书店、服装店,楼层由上海市第一、第二商业局、供销合作社、工商管理局等机关使用。1993年8月为了使黄金地段发挥黄金效益,上海市政府决定将机关搬出,恢复大楼商业用房的作用。在保护原有建筑外貌的前提下,拆除了不属于保护范围的零星建筑,将围绕大院的内侧砖墙全部打通,形成一个600平方米的中庭。

6、南京东路627号,华侨商店、七重天宾馆(原新永安公司)
永安公司的房产根据协议1941年应全部归还哈同,1930年永安公司老板的儿子郭琳爽从国外考察回来后,为了眼前解决商场建筑面积不够使用,以及今后永安公司大楼归还哈同后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以高价收购永安公司大楼东边相临的“楼外楼”茶楼产权,请美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摩天大楼,当时永安公司对面的先施公司有个醒目的摩星桥,建筑师根据三角形地形因地制宜设计的方案,临南京路为双层摩天大楼,后部为8层,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4438平方米。一至五层为公司用房,六层为“七重天”游乐场,并有天桥与老永安大楼连通。沿街大橱窗以绿色花岗石镶贴,二层以上用浅黄色釉面瓷砖镶贴,整个建筑高耸挺拔,呈现出现代高层建筑风姿。1956年永安公司实行公私合营,新永安公司大楼商场改为上海第一医药公司,后来又改为华侨商店,楼层部分为七重天宾馆。

7、南京东路635号,上海华联商厦(老永安公司大楼)
1918年建造,由公和洋行设计,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占地5881平方米,建筑面积30992平方米。立面三段式划分,入口用爱奥尼式双柱,转角入口设三层高巴洛克式塔楼,名为“倚云阁”。屋顶花园名为“天韵楼”, 当时陈列橱窗采用进口大玻璃,是上海大玻璃橱窗的先例。建筑立面用圆柱与贴壁方柱墩做装饰,给人以古典文艺复兴建筑的印象。1956年公私合营后,永安公司改名为上海第十百货商店,1987年经过全面改建和装修后改称为华联商厦。现在,华联商厦又将名字改为“永安百货”,建筑的外立面都整新如旧,恢复当初永安公司大楼落成时的欧洲古典式经典面容。

8、南京东路690号,上海时装公司(原先施公司大楼)
先施公司是上海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场,创立于1914年,由德和洋行设计,魏清记营造厂承建,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高7层,建筑立面强调横线条,作分层横向处理。有巴洛克式的连续券洞通向街道。顶部三层空心塔楼采用塔司干式柱,建筑重点在东南转角立面,六层顶部盖一座摩星塔,基座设大钟,上部三层,整个建筑外貌为巴洛克建筑风格。公司开设的东亚旅社是旧上海著名的旅社之一,《广东群报》主编陈公博,结识陈独秀,1921年7月到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因顺便偕新娘来上海旅行结婚,故没有与代表们同住,而借宿于东亚旅社。7月23日陈公博客房的隔壁发生枪杀事件,陈将此事记入日记中,后来人们根据陈公博的日记和《申报》的报道,确定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正确日期为7月23日。1937年先施公司遭到了一场空前浩劫,8月23日下午一时许,日军获得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等人这天午饭后将在东亚旅社召开军事会议的情报,悍然派出飞机在闹事区的先施公司上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在大楼东南角的马路上爆炸,炸死路上行人250人,伤残570人,大楼二、三层楼面及东南角大门被炸毁,附近10余家商铺也遭到严重破坏。1952年先施公司歇业,大楼由上海时装公司、东亚饭店等单位使用。

9、南京东路720号,第一食品商店(原新新公司大楼)
新新公司是南京路“四大公司”中第三家新开设的公司。侨商刘锡基原是先施公司经理,因对公司利润分配不满,脱离公司后在广东银行的援助下,筹集资金300万圆,选择毗邻先施公司的哈同洋行房地产地皮(今南京东路720号),盖一座中型百货公司。这幢大楼由匈牙利建筑师鸿达设计,香港联益营造厂承建,大楼的建筑不同于先施和永安公司,简化了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繁复的线条和装饰,趋于简洁明朗,但依然保留三段式处理手法,在面临南京路中部顶层一座高高的方形空心塔,在西南角、东南角各设一座角亭。新新公司还在新都饭店大厅内自办中国第一家民营广播电台,四周围以玻璃隔断,故称玻璃电台,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电台最早向全市人民广播这个重要消息并播放革命歌曲。解放后新新公司歇业,底层商场改为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

10、南京东路800号,第一百货商店(原大新公司大楼)
大新公司是南京路“四大公司”的小弟弟,开设最晚,但它博采众长,不同凡响。澳大利亚华侨蔡昌1932年来沪,见广东同乡开办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和新新公司都很红火,决定在新新公司西首开设大新公司。这块地皮位于南京路西藏路口(今南京东路830号),原来是20世纪初建造的连排式里弄住宅--忆鑫里,十字路口转角处是英美烟草公司代销店--荣昌祥。蔡昌以高价买下地皮后,聘请当时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的王毓蕃为顾问工程师,设计请中国建筑师杨廷宝、关颂声、朱彬、杨宽麟等组成的基泰工程公司设计,施工由馥记营造厂承包。大新公司不仅规模大,而且设备新,国内首创地下商场,连贯直达三楼的自动楼梯,还有冷暖设备等。建筑外貌简洁明朗,仅在屋顶女儿墙上作中国式挂落装饰,其他部分用直线条处理,底部贴黑色花岗石,上部贴米黄色釉面砖。虽然大新公司是“四大公司”最晚开设的一家,但是开张不久便后来居上,成为“四大公司”的龙头。1953年,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商店从新永安公司大楼处迁来,大新公司大楼改为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20世纪80年代前,其规模一直是全国最大的百货商店。

三、南京西路
1、黄浦区南京西路108号,金门大酒店(原华安大厦)
华安合群保险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华人创办的人寿保险公司,为全国最大的华人人寿保险专业公司。1926年建造,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由哈沙德洋行设计,江裕记营造厂承建,高九层,建筑立面三段式,突出对称中轴上高耸的双层环柱式塔楼。塔楼冠镏金球顶。立面底层罗马多立克柱廊和中部屋面矗立九米高的镏金圆顶很突出。外墙面底层部位砌筑花岗石,楼层部位作水泥斩假石。建筑造型雄伟、典雅又别致,内部设施豪华又先进,工程竣工后十分引人注目,1939年香港商人来沪开饭店,租用大楼三至七层房屋,并加建一层作为餐厅,名为“金门饭店”。1950年金门饭店停业,大楼由华东纺织管理局租用为机关大楼。1958年改为专门接待归国侨胞的华侨饭店,设120间客房,还有宴会厅、酒吧间等,建筑内部中心装修。现在又恢复“金门饭店”的老招牌,是一家三星级宾馆。

2、南京西路150号,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原西侨青年会)
民国17年(1928年)美国人菲奇•洛克菲勒等筹款60万两银子,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规划建造一座现代化娱乐和体育为一体的联谊大厦--西侨青年会大厦。建筑坐北朝南,造型美观,立面具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情调,但是又不繁复。立面竖向和横向均采用欧洲古典主义建筑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西侨青年会建成后,成为西侨青年们的社会活动中心,各种演讲会、讨论会和社交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美国妇女俱乐部、美国体育联谊会、上海工部局美国连队在这里建立总部,还建立西侨学习华语学校。1950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大楼,上海市文化局曾在此办公。1953年10月,在陈毅市长的关心下,大楼划归上海市体委改为上海市体育俱乐部。

3、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四行储蓄会大楼(国际饭店)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半个世纪里,国际饭店一直是上海标志性的建筑。1934年建造,邬达克设计,馥记营造厂承建,现代派风格与装饰艺术派风格。地面22层,地下2层,高83.8米。建筑立面强调垂直线条,15层以上呈阶梯状,曾号称东亚第一楼。是1983年以前上海最高的建筑。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国际饭店一直是上海的最高建筑,地居上海市的中心。1950年11月,为统一上海的平面坐标系统,当时的上海市地政局对全市进行了测量,测量以国际饭店楼顶中心旗杆为原点,由此,确立了上海城市平面坐标系。1997年10月国际饭店内部改造时,特别把顶层中央旗杆处的方位垂直向下定位,在大堂设立了“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副点)”标志向社会开放,供游人参观。

4、南京西路216号,大光明电影院
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占地面积40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902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前部2层,后部4层。建筑立面造型为美国近代式,南立面有大面积长窗与半透明玻璃灯柱组成,后背是竖横交错板片墙面。西侧耸立的长方形玻璃灯柱和大门口乳白色玻璃雨蓬十分别致,晚上通电后灯火通明,数里之外即能望见,成为大光明电影院的标志。大光明电影院自放映之日起,就一直是中国电影界的龙头影院。

5、南京西路325号,跑马总会(上海美术馆)
1933年建造,新马海洋行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新古典主义风格。外墙褐色面砖,西北转角处有高八层的攒尖瓦顶钟楼,仿石饰面。建筑外貌具有古典主义构图的折衷主义特色,大楼外墙以褐色面砖和石块交织砌筑。西面有贯通二层、三层的塔什干式柱廊,北端是高53.3米的钟楼,上盖坡形楼顶,四面置直径达3.3米的大钟,气势壮观。室内装修考究,布置设计采用现代俱乐部式样。1951年8月,人民政府将土地收归国有,跑马总会的建筑仍归总会所有,但需交纳土地税。由于解放后仍然不能经营赛马,没有收入,至1954年,已欠下大批地税及人员工资,跑马总会只得表示“愿将一切动产、不动产交大华企业公司,以充债款”。当年5月31日,跑马总会所有建筑物由人民政府接管。现跑马总会大楼作为上海美术馆馆舍。

6、南京西路455号,愚园坊
1931年8月17日下午,邓演达赴上海愚园路愚园坊20号出席江西起义干部训练班结业式,国原行动委员会上 海市干部会负责人陈敬斋叛变告密,邓不幸被捕。

7、南京西路801号,同孚大楼(原中国银行)
建于1935年前后,属于南京西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现代式建筑。南京西路801——803号的同孚大楼,是一座朝向为东偏南的八层半偏圆弧形的大楼公寓。产业基地面积0.599亩,建筑面积2937平方米。由于地形限制了房型,楼层的所有房间几乎没有一间呈正方形或矩形的,有的还是不规则形,在一般的大楼公寓中实属罕见。该楼是中国银行出于自用需要,于20世纪三十年代初建成使用。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领袖、代表国家发行货币的中国银行,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即拟于上海金融区的外滩建造一座与其地位相称的银行大楼。据说因设计的大楼高度高于与之相邻的沙逊大厦,引起沙逊洋行的犹太大班的觊觎,公共租界工部局竟然迟迟不予核发营建执照,推迟到1937年始能建成。而在几乎是同一时期,选址于石门一路南京西路口(旧称同孚路静安寺路口)西区闹市的一块建房基地,又因地形限制,不得不按那块半圆偏呈弧形的地块建造半圆偏呈弧形的建筑物。无论从房型、市容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均或多或少存在缺陷。眼看选址地的西邻仅是几间旧式的低矮楼房,中国银行虽拟收购,无奈对方“坚决不出售”,而租界当局又不予支持,最终只能建成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这样的同孚大楼。该楼1954年由中国银行移交房管部门管理。现底层为中国工商银行营业用房,2至8层为居民住宅。同孚大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8、南京西路934号 ,泰兴大楼
泰兴大楼原名麦特赫斯脱公寓,英商新瑞和洋行设计,1934年建成。公寓沿转角街坊建造,平面呈八字形,主立面朝东偏南。公寓中央部分为十二层,两翼稍低为是层。建筑立面以横线条为主,在女儿墙和底层腰线上也饰细横线条,中央部分突出垂直线条,建筑形式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现在大部分楼面为办公用房,底层为移动通讯公司店铺,楼上还有一部分居民居住。

四、南丹路
1、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徐光启纪念馆(原南春华堂)
南春华堂原名裕德堂,原坐落于徐汇区梅陇路5号,建于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间(1505-1521年)。系明张姓显官告老所居。清末民初其家道衰败,后人把产权全部出售,因其北有诗人黄瑾别墅春华堂,故加“南”字以区别,称之为“南春华堂”。南华春堂原有三进,头进大门左右各有屋2间,门前石狮4头,并建仪门、石鼓。二、三进有厢屋相连,各有7间房屋,二进有大厅裕德堂。今存仪门、堂,及堂西屋2间、东1间。堂门窗无存。跨海、托梁雕镂精细。仪门上有砖刻,内额篆书“视履考祥”,外额行楷“克洽雍熙”,门外存一双抱柱石鼓。堂为上海今存较精致的明代建筑。1961年修缮,1963年列为当时的上海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春华堂属明朝屋宇中的小型别墅类,小而精巧,屋内木雕饰物举头便有,两边雕饰不对称,在明朝官邸中罕见。由于年久失修,南春华堂已残损不堪,变成“危房”。为更好地保护这幢著名古宅,徐汇区文化局于2003年将它整体搬移至光启公园内作为徐光启纪念馆馆舍。

2、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徐光启墓
1633年11月8日,明代杰出科学家徐光启在北京去世,溢号“文定”。1641年归葬于上海徐家汇(今光启公园内)。墓地的面积较大,其中共有10个墓穴,葬着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徐光启夫妇墓穴的左右两侧则葬着他们的四对孙子孙媳。1949年建国前,墓地周围有石羊、石马、华表、牌坊等构件建筑物。建国后,原有牌坊、华表等文物一度遭到破坏。墓区于1957年重建十字架基台,形成开放式小花园。1978年,墓地辟为南丹公园。1981年,在园北部建成明代椭园形大墓,占地300平方米,高2.20米。墓碑上镌刻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手书“明徐光启之墓”。1983年,墓前小路拓建成150平方米花岗岩石坟台,新建徐光启半胸官服花岗岩石雕像。1983年11月8日,为纪念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南丹公园改为光启公园。2003年,徐汇区文化局、徐汇区文管委等部门按照1903年徐光启受洗300周年上海天主教会的墓制,重建了徐光启墓。墓前按当年尺寸重新树立起大十字架、石牌坊、华表、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等艺术建筑。重现了当年墓区的雄姿,使之成为上海市历史文化的亮丽景观。

五、宁波路
1、宁波路40,50号(江西中路368号),原上海洋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见江西中路介绍

2、宁波路276号,钱业大楼(原上海钱业公会)
钱业大楼位于宁波路276号,1917年建成完工,是一幢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三开间立面,底层及二层较高,底层中央入口为券柱式,爱奥尼克柱头整体垂直方向壁柱直达顶层,三层阳台外挑,下有牛腿支撑,涡卷装饰,铁艺栏杆。三层顶部有文艺复兴式穗帘装饰。四层顶部为外挑檐板,左右有栏板,中部逐次高起形成中心,顶层有加建,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木楼梯。

3、宁波路586号,新光电影院(原新光大戏院)
新光影艺院位于宁波路586号,由著名设计商—哈沙德洋行设计,杨瑞记营造厂施工,1930年建成完工,是一幢折衷主义的建筑。立面为三段式,西立面及南立面有红、黄拼花面砖贴面,构成菱形装饰图案。南立面纵向第二段有一两层通高圆券,券边装饰图案精美带有伊斯兰风格,两侧各有一螺旋型壁柱。一层檐部有波浪形花纹,顶部檐口较厚有精细雕饰。
曾经影、戏皆演的新光大戏院,现在改作了新光电影院。从南京路到宁波路不过短短几十米的距离,这条市井喧嚣的小马路 上,一幢四层高的中世纪风格建筑几要被湮没在挤挤挨挨的住家中,这就是曾红极一时的新光大戏院。正红色与芽红色砖石镶拼出的外墙,还有雕花的门楣都已不复当年的光鲜,用今天的眼光看,门厅过于小了些,大理石在灯光下泛出陈旧的黄色,老房子散发出些许梅雨季节的霉味。在卓别林造访过新光大戏院后一个星期,3月15日,胡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此上映,拉开了中国有声片时代,这或许是默片大师与此地的另一种渊源吧。

4、宁波路588号(贵州路160号-170号),上海铁道宾馆(原中国大饭店)
上海铁道宾馆位于宁波路588号,贵州路160号-170号,大楼建于1930年11月,是一幢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建国前为中国大饭店,是当时社会名流云集的场所;建国后上海市政府拨给铁道部作为招待所使用至今。深棕色立面,有拼花面砖贴面,构成菱形装饰图案。底层大尺度半圆券,二至四层为白色双联窗式。从二层至四层依次为平券、浅出檐雨蓬板与半圆券。四层顶部出檐较深,有精细雕饰。五层、六层依次后退,顶部有加建,大楼为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混凝立柱,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六、牛庄路
1、牛庄路700-714号,中国剧场(原三星大戏院)
中国剧场位于牛庄路700-714号, 1930年建成完工,是一幢现代派建筑。大楼的南立面中央高出两层形成视觉中心,垂直线条处理,为红色耐火砖贴面,西南转角处有白色挑台,楼梯上有铸铁栏杆,四层顶有贯通檐部,线条简洁。西、北立面为白色重新粉刷,有水平勾缝,整体装饰简洁。这栋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七、南苏州路
1、南苏州路161-175号,上海海鸥照相机销售有限公司(原颐中大楼)
上海海鸥照相机销售有限公司,位于南苏州路161-175号,建于1920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

2、南苏州路1295号,上海市纺织原料公司新闸桥仓库(原中纺第五仓库)
仓库位于南苏州路1295号,1902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大楼,建筑立面构图完整。墙面为清水红砖与红砖组合,局部水泥饰面。立面有连续的弧形券窗台出挑,其下有涡卷装饰,阳台栏杆为铸铁,纹饰简洁精美,窗间墙有壁柱,整个立面纹饰丰富精美,见证了苏州河1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P、
一、平江路
1、平江路48号,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原上海市特别市政府)
原为上海道尹公署,1927年5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国民党元老黄郛为上海特别市市长。7月7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正式组建成立,选定交通路(今平江路48号)沪海道尹公署旧址为市政府办公楼;是日,黄郛在公署礼堂举行市长就职典礼,蒋介石亲临发表“训词”,强调上海对国民党政权统治的重要性,称上海特别市为“东亚第一特别市”。现在是信产部第一研究所。这是一栋漂亮的两层小红楼,整栋建筑用我们所熟悉的红色墙砖砌成,就是这朴素的红色,使整个房屋充满了耀眼魅力。而这栋房子在设计上最有意思的是连接主楼和附楼的工字型天台。让方方正正的房子有了蜿蜒曲折的感觉。站在二楼的天台向上仰望,一道道红色的防火墙在篮天上勾勒出明快的弧线,真的是美极了。在总体西式的建筑两端,造型独特的封火山墙高出屋面,采用了中国传统民居封火山墙的变异形式,曲线显得优美。1933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大厦在江湾落成,遂将市政府由平江路迁往江湾新大楼办公。平江路48号楼房后又由外交部上海办事处使用。1936年11月楼房转让给上海军医事业委员会。抗战期间,此处曾为汪伪政府办公机构的一部分。解放后,房屋收为国有,主楼曾一度作为医科大学幼儿园,辅楼为医科大学教工职工宿舍所在。1975年,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原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经房屋置换后将楼房作为办公所在地。

二、蒲西路(徐汇区)
1、蒲西路158号,徐家汇天主教堂。
1910年竣工,砖混结构,简化的法国哥特式建筑,平面呈“T”字型,高5层,进深70米的大堂可容纳2500人。堂内有大小64根立柱,每根柱用10根圆形小柱合并而成,均用花岗石精雕而成。正门两侧有高31米的尖塔。1989年9月25日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新堂在旧堂的南侧(今蒲西路158号),由陶特凡尔(Dodwall)建筑师设计,法国上海建筑公司耗时六年建成。1910年10月22日,新教堂落成,举行祝圣典礼,并举行了第一次弥撒。教堂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被誉为“中国教堂之巨擎”、“远东第一大教堂”。

2、蒲西路166号,上海气象局气象台(徐家汇观象台旧址)
现为徐汇天文台,徐汇观象台是一栋英国风格得建筑,这栋建筑还曾经出现在凡尔赛的小说里面,说明在当时徐汇观象台在世界范围里面的影响。经过资料查询,徐家汇观象台在被国际天文协会确定为标准时计处后,在1926和1933年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任务,成为重力加速度的基准点,是世界三大基准点之一(其他两处分别在巴黎和旧金山)建筑属于文艺复兴风格。立面对称布局,灰色清水红砖外墙,墙角有隅石,半圆券门窗洞,窗框和窗下装饰采用红砖,局部墙身带有齿形饰,部分窗框由红砖砌筑隅石状。平台和室外楼梯采用古典式宝瓶状栏杆。

三、番禺路
1、番禺路55弄、75弄、95弄,外国弄堂
外国弄堂,位于番禺路55弄、75弄、95弄,平武路2号、8号、10号、14号、18号。这些住宅为砖混结构联排式花园住宅,1923-1934年建。屋顶为双坡屋面,带老虎窗,立面简洁,做浅色拉毛水泥墙面,阳台栏板和窗台处为清水红砖装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2、番禺路129号,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原邬达克住宅)
上海市旅游培训中心,原为邬达克住宅,建于番禺路129号,建造于约1930年。原为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住宅,由邬达克本人设计,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091平方米,建筑面积956.5平方米。住宅属英国乡村别墅式。陡坡红色平瓦屋面,形体变化丰富,整个屋面跌宕起伏。一层墙面为清水红砖墙,入口为拱门,门洞和窗洞处做仿石面装饰,二层以上挑出底层墙面,为白色砂浆粉刷墙面,露明黑色木构架。三层主体建筑一侧有两座曲折多边形的清水红砖材质、典型的“邬达克”烟囱穿出屋面,体现了设计的风格特征。

四、平武路
1、平武路2号、8号、10号、14号、18号,外国弄堂
外国弄堂,位于番禺路55弄、75弄、95弄,平武路2号、8号、10号、14号、18号。这些住宅为砖混结构联排式花园住宅,1923-1934年建。屋顶为双坡屋面,带老虎窗,立面简洁,做浅色拉毛水泥墙面,阳台栏板和窗台处为清水红砖装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Q、
一、清源环路(杨浦区)
1、清源环路650号(上海体育学院内),上海体育学院办公大楼(原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
走进学院大门,一幢宏伟、亮丽的中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学院行政大楼呈现在面前,这幢大楼就是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上海特别市政府大厦。大厦由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归来的著名建筑师董大酉任主任建筑师,主持全面的设计制图。在外表上,它以中国古建筑为蓝本,飞檐大顶 ,琉璃绿瓦,梁柱斗拱,浓墨重彩,富有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华贵气息。但是,它又不是完全拘泥于古典教条主义的束缚,而是把一些科学的理性精神带进了建筑领域,更加重视功能,使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了起来,因此,可以说是中国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建筑造型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明显的特点是屋面中部采用歇山顶,两侧为庑殿顶,绿色琉璃瓦屋面,屋檐下斗拱、梁枋上均涂漆彩绘。栏杆、格扇等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虽然是仿古建筑,但建筑采用近代化水电设备,有电梯、热水汀、抽水马桶等,外中内洋、中西结合,既具备了民族风格的外貌,又有了现代建筑的坚固性和实用性。1934年元旦,国民党市政府正式启用这幢大厦。1937年“八·一三”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在江湾、闸北等地区大肆轰炸、炮击,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被迫搬迁至原枫林桥旧址(今平江路48号)办公。上海沦陷后,这幢大厦被日军、汪伪政权霸占。1935年4月3日,上海首届集体结婚典礼在这里举行。1956年后旧上海市政府大厦原址被改建为上海体育学院,现大厦为上海体育学院的办公大楼--绿瓦大楼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R、
一、瑞金二路(卢湾区)
1、瑞金二路118号,瑞金宾馆(原马立斯别墅)
马立斯,是一位英国商人,1867年来沪。这座住宅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立斯别墅建成于1917年,坐落在今瑞金二路118号。这座别墅占地很大,达7万7千余平方米。花园里除了有绿茵草地和森郁的树木,还有小桥流水、四季花卉。四幢造型别致、气度非凡的别墅式建筑就掩映在这闹中取静的大自然之中。主楼建筑面积为1135平方米。这四幢楼建筑采用红瓦屋顶,有主楼和辅楼,均为两层,平面呈曲尺形。主楼底层中间三开间,外面是一个略带圆弧形的双柱廊,使室外空间富有过渡层次。外墙用红砖砌成,转角处设角柱。屋顶上有烟尘、老虎窗、屋顶四落水,坡度较陡,是比较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风格,自然而朴实。1924年马立斯将其别墅东北部的三幢楼卖给了日本的三井财团(洋行),从而易名为“三井花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界,这里成了贩卖鸦片的窝点。而日本人松井则推行毒化政策,设立了一个名为慈善机构的“宏济善堂”,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三井花园,作为国民党“中统”黄仁霖支持的励志社上海分社及三青团支团部。解放初期这里一度是华东局、华东军区的指挥部,邓小平、陈毅都曾住在现在的一号楼--“三井花园”。后来曾为国宾馆,20世纪80年代又改名为瑞金宾馆。

二、人民路(黄浦区)
1、人民路1号(小东门),童涵春堂(原中央银行市南办事处)
童涵春堂位于人民路1号(小东门),是一幢混合结构,具有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立面为典型三段式立面:中部开间底层有一半券式大门,二层中部开间左右分立爱奥尼克式壁柱,外挑阳台,大楼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外墙体厚为一砖和一砖半,内墙体厚为一砖,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1、古城公园内,沪南钱业公所(清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S、
一、思南路
1、思南路36号,原杨森府邸
原为杨森(抗日爱国将领)府邸,后转手黄金荣,其两个小妾(?)金素琴、金素文(梅兰芳挂名弟子)居于此。1953~1956年为卢湾区区委房产,后与民政局对换。现为普通住宅,现居民多为民政局退休干部。曾是卢湾区首届区委所在地,而杨森本人1977年5月逝世于台湾,享年96岁。

2、思南路37号,原启秀中学
原为启秀中学(1937.8~1956由徐婉珊创办),原址为霞飞路634号,1956年与正行合并,改名十二女中。为茅丽英烈士的母校。现为第十二中学,地处思南路与香山路交界的地方,闹中取静之所在;内有烈士茅丽英塑像。

3、思南路39-41号,上海文史研究所
思南路41号原是三、四十年代金融界头面人物之一袁佐良的寓所。袁佐良是金城银行行长。金城银行成立于1917年,1936年时存款总额达1.8亿余元,一度超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居私营银行的首位。中国近代知名的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北方私营银行通称为“北四行”上海文史研究馆1953年成立,原址永嘉路623号,1980年12月迁至此处。张元济(1867~1959),清光绪进士,为第一任馆长。

4、思南路44号,卢汉故居
卢汉(1895~1974),云南昭通人,40年代寓居与此,抗日爱国将领,曾任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现为普通住宅(外事局房产)。

5、思南路46号,原法国巡捕房
解放后为部队警备区房产。现为普通住宅,部队家属居住。最初,法租界巡捕房的人员一律由以法国人为主的外国人组成,后来才准许雇佣中国人当巡捕。到1933年的时候,巡捕房警务人员已有近2000人,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华人高级警官。当年黄金荣的结拜兄弟程子卿就曾任督察长一职。法租界巡捕房政治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中国政情变以及军事经济社会动态中的情况,并专门关注在法租界里居住活动的政治人物以及社会名流,是法国人在法租界统治的神经中枢。

6、思南路57号,陈长蘅故居
陈长蘅(1888~1987),四川荣昌人,1946寓居与此,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主计部主计官。

7、思南路61号,薛笃弼故居
薛笃弼(1892~1973),山西解县人,1925寓居与此,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水利部部长,解放后任上海律师学会副主任。系法式风格三层花园洋房。现为普通住宅。法式风格独立式三层洋房,住宅建筑面积与花园面积相仿,约400~500平方米,花园里种植有广玉兰、棕榈等树木,尤其是3棵广玉兰,占据了花园的大部分空间。薛笃弼早年受孙中山影响,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卫生部长、水利部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

8、思南路73号,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1946年)
卢湾区思南路51~95号,过去称为义品村,是个名人荟萃之地。其中73号曾经是中共代表周恩来旧居,门口挂有“周公馆”的中英文门牌,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中央党部黄天霞租住。民国35年(1945年)5月上旬,黄迁南京,6月中共代表团设住沪办事处,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周公馆)。民国36年3月5日撤离,19日民盟受托代管,民盟中央副主任秘书周新民等当晚迁入居住,30日,芦家湾警察局分局接管。解放后,旧址长期作居民住宅,1979年居民迁出,1980年按原貌修缮,1981年4月,正式筹建纪念馆。系西班牙式花园洋房,三楼一底,坐北朝南,西侧临街,原义品洋行房产。现为市级革命历史保护单位(1980年8月26日公布),设有纪念馆,对外开放。

9、思南路87号,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寓居于此,斋名梅华书屋。为一栋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共四层。思南路87号是当年梅兰芳先生的寓所。梅兰芳第一次演压大轴的新排戏《穆柯寨》就在上海,当年轰动上海滩。1914年,他再赴上海,45天以22万多张票被选为"伶界大王"。1932年冬,"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梅兰芳偕全家告别了北平故居"缀玉轩"故居,在上海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定居下来。梅宅是一幢坐北朝南的西班牙式花园洋房,共四层。楼房前栽有不少花卉树木,中间是绿莹莹的草地,环境十分优雅。抗战时梅兰芳就是在这儿蓄须息影。

10、思南路91号,李烈钧故居
李烈钧(1882~1946),江西武宁人,1931寓居与此,20世纪早期的革命家,曾任国民政府委员。1913年7月2日,再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并发布讨袁檄文,揭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1928年李烈钧从政坛引退,来上海闲居,就住在此处。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救国,抗战爆发后从新赴内地参加抗日工作,直到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故。现为思南路幼儿园。

二、沙泾路
1、沙泾路10号、29号,原工部局宰牲场
远东最大的屠宰场,象一个迷宫一样的圆形建筑,在九龙宾馆的后面,非常神秘。

三、陕西北路
1、陕西北路173号,华业大楼
建成于1934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公寓中高两低跌落状造型,顶端采用八角形

2、陕西北路369号,宋家花园
陕西北路北京西路附近有一处高墙深院,终日很少人走动,熟悉掌故的人称之为宋家花园,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座影响了半个中国的花园。这处房子建于1908年,原是一个名叫约翰逊。伊索的外国人的别墅。1918年5月,被誉为"没有加冕的宋家王朝的领袖"的宋耀如先生在上海去世,其夫人倪太夫人移居于此,从而给这个花园带来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传奇。倪太夫人卧室的左侧是宋美龄的闺房。另有两间是宋子安和宋子良的卧室。其它的宋家儿女当时都以成家,宋霭龄住西爱咸斯路(今永嘉路)、宋庆龄住莫里埃路(今香山路)、宋子文住祁齐路(今岳阳路),他们姐弟3人常在假日去看望母亲和弟妹。

3、陕西北路457号,何东住宅

四、陕西南路
1、陕西南路30号,衡山马勒别墅酒店(原马勒别墅)
上海最漂亮的建筑,极具北欧风情的花园别墅--马勒别墅,于1936年落成。传说这所房子的设计是依照当年花园主人马勒最宠爱的小女儿一个梦境设计的。当初小女儿梦到自己拥有了一座“安徒生童话般的城堡”,于是马勒请来了设计师,在陕西南路30号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挪威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历时7年造成。主楼为三层,顶部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0米,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5米,屋顶陡直。这一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主楼南立面上有三个垂直于主屋脊的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双坡屋顶和四个老虎窗,连同东西两座四坡屋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中间双坡顶的装饰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抹白灰缝条,比较典型地表现出了斯堪的那维亚情调的乡村建筑风格。主楼的外墙用泰山面砖镶嵌,颇具特色。1989年9月2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曾作为上海团市委办公地,2006年更因为中纪委进驻,成为上海最瞩目的地方。

2、陕西南路39~45弄,长乐村(凡尔登花园)
长乐村原名凡尔登花园,位于陕西南路(原亚尔培路)39~45弄。1925年由华懋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造,英商安利洋行设计。这个地块原来是德国侨民乡村俱乐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宣布与德国断交,法租界当局于1917年3月26日没收了俱乐部,由于中国政府反对,法租界只得出钱购置这批土地房屋,并以法国凡尔登地名命名。凡尔登花园面积有5公顷,1924年在花园东部兴建法国总会,1925年在花园西部建造花园里弄住宅,里弄名称仍沿用凡尔登花园名。外观小巧玲珑,内部装修讲究,各户入口处门斗上有欧式装饰。房屋间距1:1.5,很宽敞,房前屋后植树种花,环境幽美。凡尔登花园分三批建造,1929年才全部竣工。

3、陕西南路202号,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原怡和医院)
建于1931年。西式的独立式花园住宅,由G•O•WOOTTEN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立面对称,上下三段,中心突出。从建筑布局、墙体和开窗的做法看,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然而,住宅中央的门廊和门廊托起的阳台造型优美,趣味独特,非常明显带有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特征。台阶、门廊、屋檐和二层原本突出的外廊式阳台都被整合在饱满的双曲弧线中,与底层的科林斯柱式和二层的塔斯干柱的结合形成一种动感和张力,并与其面前的花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交流。立面的装饰也相当丰富,但栏杆也好,窗楣或额枋也好,都偏重简化过的几何形态的装饰,方圆结合的图案经过如此抽象,很难说清是中是西了,多样的手法和折中的风格才是当时上海建筑的最大特征。住宅红木装修的室内也显得堂皇,总体来说与外部风格统一,装饰并不繁复,流线优美。双跑楼梯转角曲线流畅,上下有少量花饰雕刻,栏杆的造型简洁大方。位于建筑中轴线上的大厅并无炫目的雕刻,但是适当的比例和细部的精巧依然使它散发着矜贵气息。住宅前的花园带有几分中国传统趣味,多年的植物生机依然,与建筑的沧桑并存,岁月的历程就在其中了。该花园住宅原系美商普益地产公司的产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作为“敌产”被日伪当局没收。后怡和医院搬入此处,1958年,怡和医院与虹桥疗养院合并,组建上海市淮海医院。1961年,正式改名为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现由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使用。


4、陕西南路387号,步高里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典型的老上海旧式里弄住宅的代表作,由法商建于1930年。位于陕西南路287弄,共有砖木结构二层石库门建筑78幢,形成完整的里弄街坊格局,弄堂口的中国式牌楼独具特色。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经在步高里52号居住了一个多月,并且创作了<海的梦>.这类石库门建筑属于新式石库门建筑.

五、山阴路
1、山阴路2、30、44、64、112、124、132、144、156、168、180、192、208、210弄,大陆新村
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现虹口区山阴路30、44、64、112、124、132、144、156、168、180、192、208、210弄,甜爱路59号、40号,山阴路2弄1-43号,四川北路2044-2058都属于大陆新村。

2弄3号,原内山完造寓所
虹口区山阴路2弄,即千爱里,系日商东亚兴业株式会社产业,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取“千爱”之名,因日文中的“千爱”两字的含义与汉语相近,有“爱之千家”之意。当时在此居住的均为日侨,寓居在3号的房主人就是内山完造。内山书店后弄,即千爱里3号的内山完造寓所是幢坐北朝南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砖木结构假三层,拉毛水泥墙面颇具日本式建筑风格,整幢建筑显得小巧精致。当年,房前设有木栅栏,庭院里植有红松和杉树,还疏松地种有一些花草。经过多年的沧桑变迁,现在木栅栏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砖块砌筑的矮围墙。1947年12月8日,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蛮不讲理,在无任何证据下把内山完造先生看作是颠覆国民党政府阴谋集团主谋,强行遣返回国。新中国诞生后,内山完造为中日友好事业奔走。他被选为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

132弄6号,茅盾旧居
1946年3月茅盾夫妇从香港返沪,住入大陆新村1弄6号(现为山阴路132弄6号)。7月他在此地起草致电国际人权协会,抗议国民党特务杀害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12月茅盾夫妇应邀到苏联访问,返沪后在此地完成了著名的《苏联见闻录》一书。1947年12月,经组织上安排,茅盾与郭沫若等人一起离沪去香港继续战斗。

132弄9号,鲁迅旧居
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现虹口区山阴路30、44、64、112、124、132、144、156、168、180、192、208、210弄,甜爱路59号、40号,山阴路2弄1-43号,四川北路2044-2058都属于大陆新村。其中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旧居。 拍过照

133弄12号,瞿秋白旧居
1933年3月鲁迅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人在今山阴路133弄(原东照里)12号分租到的一个亭子间给瞿秋白夫妇居住。这所房子中的房客多为日本商人和浪人,他们经常到瞿秋白家窜门,影响了瞿秋白的工作。为了闭门谢客,瞿秋白只得躺在床上看书,夫人杨之华在门口炉子上熬药,烟味弥漫,才避免了房客的干扰。瞿秋白在这里只住了三个多月,现被定为瞿秋白在上海的旧居。

六、山西南路
1、山西南路182-200号,南京饭店
南京饭店位于山西南路182-200号,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杨锡镠设计,新金记样号施工,1929年建成完工,是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细部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建筑。西立面最大特色为在四、五两层有呈钝角外凸阳台,上有装饰艺术派风格铸铁栏杆,同时在北部、中部和南部有垂直竖向扶敝帮进行分隔,形成立面的节奏和韵律。其余开间则为五层顶部的竖向装饰艺术派风格装饰带。门窗已全部更换为铝合金窗。北立面亦为装饰艺术派风格,较有特色,大楼基础为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楼立柱为钢筋混凝土柱,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

六、四川北路
1、北四川路余庆坊52号,胡蝶故居
在多伦路名人街的对面找到了余庆坊。这是一个由十几栋二层的石库门老房子所组成的街坊,清一色的黑漆大门、青灰与红砖相间的外墙。

2、四川北路2023弄35号,汤恩伯、陈仪旧居
二十年代建造。为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汤公馆”整幢建筑是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红墙配上白色的檐部、窗套以及入口变形、有二层楼高的科林斯巨柱,十分壮观华丽,建筑平面呈现门字形,对称布置,东西各设小边门,南向入口正门廊有四根巨柱,两侧有凹进的半圆形壁龛,为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门廊上部为二层露台现已封闭,铸铁栏杆图案精美,呈现弧平面,突出了入口,起了小雨蓬的作用。两端退后处理又保持了巨柱门廊的完整性,尺度宜人细部丰富,有层次变化。抗战后成为汤恩伯寓所,台湾第一任长官陈仪也曾在此居住。后被金泉钱币博物馆买下作为博物馆,后因金泉钱币博物馆业主涉及经济纠纷而被法院查封,汤恩伯公馆已于2004年12月以2600万元的起拍价被上海一家房产投资公司拍走。

3、四川北路2044-2058,大陆新村
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现虹口区山阴路30、44、64、112、124、132、144、156、168、180、192、208、210弄,甜爱路59号、40号,山阴路2弄1-43号,四川北路2044-2058都属于大陆新村。其中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旧居。 拍过照

4、四川北路2050号,内山书店
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1929年迁现址。鲁迅常来书店购书、会客,并一度在此避难。书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1998年9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虹口支行、虹口区文化局、鲁迅纪念馆在此隆重举行“内山书店旧重新勒石暨内山书店纪念室揭幕仪式”。

5、四川北路2288号,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
鲁迅公园位于四川北路北端,总面积22公顷。东沿甜爱路、欧阳路,西连虹口体育场,南临东江湾路、四川北路,北靠大连西路。园内分为纪念瞻仰区、文娱活动区、风景游览区三大功能区域。建有鲁迅墓园、鲁迅纪念馆、纪念亭等纪念性主题景点,还有樱花园、友好钟座、松竹梅 、百鸟青山、湖光岛影、柳堤姿色等自然景点以及涉外旅游景点梅亭、梅园。园址原为宝山县金家厍农田村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租界工部局在此购筑靶子场。光绪三十一年扩地建虹口娱(游)乐场,内设多种球场。民国4年(1915年)5月22日、民国10年5月30日至6月4日先后两次在此举行第二届、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民国11年(1922年)11月,改名虹口公园。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中正公园。解放后,1951年复名虹口公园。1956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鲁迅墓迁入虹口公园,并改造公园。1956年10月10日,鲁迅纪念馆竣工,10月14日鲁迅灵柩迁葬园内,并举行鲁迅塑像揭幕仪式。1988年10月,公园更名为鲁迅公园。

八、四川南路
1、四川南路36号,若瑟堂
天主教堂若瑟堂位于四川南路。建于1860年,是上海创办较早的一座天主教堂。歌德式建筑,红砖砌筑的尖顶高50米,屋顶建有4只高约3米的小钟座,围绕中间一只高约5米的大钟座,钟座周围装有精致的百叶窗,窗户以彩色玻璃镶嵌。

2、四川南路29号,金陵大楼(原约克大楼)
金陵大楼位于四川南路29号,1937年建成完工,是一幢五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结构体系大楼,建筑风格为现代建筑,装饰艺术派处理手法。该楼立面简洁,竖向线条强烈。西侧立面中间山墙较两侧为高,南立面纵向分为三段,上端檐口在西南转角处断开,窗上下沿墙面为红色虎皮墙面。西侧楼梯间宽敞,水磨石地面,木式栏杆。内部走廊为中走廊式,两侧墙面装饰有水平木条。

九、绍兴路
1、绍兴路5号,上海新闻出版局(前朱季琳住宅)
这是一幢淡黄色的,略带弧形的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V形布置。其凸出面沿街,凹进面临庭院。凹进面设露天楼梯作为主入口。拾级而上进入一层大厅,两侧为会客室。室内楼梯设在中央,楼梯间很讲究,双抱柚木楼梯有很多精致的栏杆,楼梯平台向外挑出部分是休息室。建筑立面朴实无华,仅在檐口入设西班牙建筑常用的连续拱卷花纹。解放以前房子的主人是南市电力公司老板朱季琳。这幢楼里厅很多,除了教堂大厅外,有大小十几个客厅、餐厅、动厅,并有自己的爵士乐队。每到周末,这里分外热闹。解放后,朱家上下几十人如星云流散,这幢房子便由国家接管。

2、绍兴路9号-上海昆剧院
昆院里面的舞台就叫兰馨舞台,兰花幽雅的气息把绍兴路的文化气息熏得更为浓郁了。周末,兰馨舞台常常会举办热爱昆剧的票友准票友的聚会,一些时尚的年轻白领迷醉在古老而典雅的昆腔中,让自己心底的浮一点点远去。昆剧团门口开了一家名为“新吉诃德”的餐厅,文绉绉的名字透着书香,让人想起中世纪的西班牙骑士,可它却是一家地地道道的中餐馆。剧院对面的小洋楼,有一个玲珑的玫瑰阳台。据说当年关锦鹏《红玫瑰和白玫瑰》时,很想让陈冲演的娇蕊在这个阳台上梳头的,可是玫瑰阳台的主人始终没有答应,为此,这位大导演还纳闷了很久。他不知道,这里的人不习惯自己的清静被破,何况,这个“梳头”的镜头多少还带点诡异呢。

2、绍兴路18号,金谷村
建于1930年,里面有6排砖木结构的三层楼住宅。其折腰式的大坡顶设计颇具异国风情。金谷村是旧上海市长吴铁城化名为吴子祥而建造的新式里弄房子,共有99幢。以前这里曾是旧时俄国人和犹太人的聚居地,温情的上海毕竟断不了他们的乡愁,国家的局势不再苛刻他们时,便纷纷选择了回归故里。现在这里据说住了不少演员导演文化名流。著名编导桑弧就曾经住在里面。

3、绍兴路27号-杜月笙四姨太住所
这幢两层楼的花园洋房,曾经是“海上闻人”杜月笙送给他四姨太的私人住所。洋房虽经历风雨洗礼,那般恢宏气势、万千风情却丝毫没有削弱,目前老洋房做的是独一无二的公馆菜,没有宫廷御宴的排场,也没有西洋菜肴的浮华,充满了家庭菜肴的温馨实在,却也不似街头小食的寒酸,体现的是中产阶级的精致,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洋房里的私房菜。


4、绍兴路54号,上海人民出版社(杜月笙母亲住宅)
出版社的庭里,坐落着一幢混合式的三层建筑,建筑平面结合地形作转角式布置,水泥外墙面,木质门窗,檐口却采用西班牙式建筑常用的花纹和小券装饰,屋顶还设置了一座玻璃天棚,类似于今天的阳光屋。主入口的门廊很高,两侧各有一对壁柱支撑。进入大厅,惊叹于它的高大空旷。由大厅北门进入底层走廊,可见所有房间均围绕走廊布局,底层东北侧的室内主楼梯通向二层,扶手的雕古色古香。二层中间围以一个长方形空间,四周有四根水磨石立柱,柱头带有爱奥尼克卷涡,所有房间以这个长方形空间为轴心,四面环绕布置,三层布局与二相同。整幢建筑既有佛教大殿的气势,也有楼、堂、馆、所的热闹,更有居家的亲切感,据说是有人为报恩于杜月笙的母亲,建造了这幢中西混合式的花园住宅,让老太太在此吃斋念佛,颐养天年。

十、市光路
1、市光路民府路口,三十六宅
“三十六宅”是当年根据‘大上海计划’首批建造的三十六栋新式花园洋房。记得当年建造时施工要求很严,每幢楼体外形各异,完工后特别引人瞩目,达官巨贾纷至沓来,很快就以大洋1.5万至4万元的高价卖完。1933年当时兴业信托社建造的花园别墅,是当初最早的商品房,第一批混合结构独立式花园住宅36幢,还没有竣工就全部卖完。第二批因为抗战爆发,就没有来得及建成。其中有当时的国民政府市长吴铁城的房子,信宜药厂老板的房子,抗日战争时,被炸毁6幢,目前剩余的三十幢均破落荒废等待修缮。

十一、四川中路
1、四川中路33号,红朝海鲜酒楼(原创业大楼)
位于上海四川中路33号的创业大楼,建于1931年,是刘鸿生创办的中国企业银行的综合大楼,底楼是银行大厅,二楼是水泥企业,三楼是大中华火柴公司,四楼是章华毛纺公司,五楼是码头公司,最高八楼是刘鸿生的办公室和居住寓所。刘鸿生的大中华火柴公司的业务经营活动都在这幢大楼内进行,现被上海市政府定为优秀历史建筑。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装饰艺术派建筑。

2、四川中路106号-110号,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原普益大楼)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位于四川中路106号-110号,建于1921-1922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古典主义建筑。由当年上海实力最强的德和洋行设计事务所设计,但由于受到节约房屋造价的限制,故较一般大楼的造型显得单调一些。

3、四川中路126弄5-12号,元芳弄(原沪宁铁路局)
元芳弄,位于四川中路126弄5-12号,建于1911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文艺复兴建筑。

4、四川中路133号,上海市新华书店(原卜内门大楼)
卜内门大楼。又名储运大楼。位于四川中路133号。1873年,英国人卜内与门氏合伙在伦敦创建卜内门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纯碱、化肥等产品。1900年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1921年7月在四川路福州路南买下地皮,动工兴建大楼。1922年底建成,7层,大门前有五级台阶,为四叶砖门,走廊顶上有浮雕。电梯居中,前面有扶手楼梯。1956年5月,这座大楼交由商业储运公司使用,改名为储运大楼。

5、四川中路175号,手表七厂办公楼(原三井洋行)
建于1937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文艺复兴建筑。日商三井洋行(上海三井洋行全名为: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上海支店)。总行设在东京,在日本大阪、横滨、神户都设有分行。国外分行有:美国纽约、法国里昂、英国伦敦、印度孟买、意大利、瑞士等。在中国则有上海、广州、天津、汉口等地分支机构。生丝部仅为三井洋行其中的一个部门。其总体经营范围非常广泛,经济实力也相当雄厚。举办日本专卖商品、传统商品及工业品都在经营之列。生丝部1912~1916年由日人井田为大班,其后由大场接任,在大场经营业务时期,发展较快。1930年,大场奉调回国由中野接任。三井经营的生丝为江、浙、沪生产的厂丝,南浔生产的各类土丝土经等,主要销往美国,次为英、法。1937年上海成为孤岛时,具有爱国精神的丝号、丝栈通事皆拒绝与其经营业务。

6、四川中路220号,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公司(原汇丰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是英国新古典派希腊式,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积9338平方米,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建筑主体为五层,中部凸出圆穹顶二层,地下室一层,底层四边有夹层。立面采取横五段、竖三段的划分。底层大门采用三个罗马石拱券式,共有铜质门六扇,花饰细腻。券门左右置高低圆柱灯各一,两端曾有一对铜狮。外墙墙面用粗犷的石块宽缝砌置。二至四层中部贯以六根罗马科林斯式柱,砌墙石块则为细缝。五层中部上面的穹顶,形成中轴线。巨大的穹顶是钢框架结构,钢材是向英国定制的特种钢,半圆形的穹顶是仿古罗马万神庙之顶而建,横间两边对称。

7、四川中路261号,化轻公司(原四行储蓄大楼)
四行储蓄会大厦,由金城、盐业、大陆和中南四家储蓄会投资建造, 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负责设计,于1932年8月动工,1933年10月竣工。1934年12月1日开张营业。大楼的地下2层,为四行储蓄会自用,如保险库等银行设施;底层是营业大厅;一楼半出租给中兴轮船公司和光艺照相馆;二楼部分为票据间,餐厅,曾有“孔雀厅”等;三楼为酒家,长期名“丰泽楼”;四至十二楼为客房;十四楼是高档的餐厅,十五至十九楼为公寓式客房,二十层以上是大楼的各种设备及机房。这座大楼以旅馆为主,有豪华套房6间,高级套房20间,单人和双人房共174间。


8、四川中路268-270号,汉口路50号,市残联大楼(原大清银行)
见汉口路介绍

9、四川中路299号,东亚银行(原东亚大楼)
东亚银行,位于四川中路299号,建于1926年,属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装饰艺术派建筑。

10、四川中路320号,九江路80号,安利大楼(原安利洋行)
见九江路介绍

11、四川中路595-607号,浦光中学(原中华青年基督教会)
浦光大楼位于四川中路595-607号,由著名设计商—英商爱尔德设计,1907年建成完工,它的结构为八层梁、板、柱结构体系,房屋平面形式呈梯型。是一幢较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清水砖墙(涂有红色涂料),入口处有被打断德白色三角形山花装饰和方形爱奥尼克柱式,形成立面视觉中心。底层有五个尺度较大的拱形门洞,带券心石。黑色钢窗,窗套三至四层凸出强调竖向线条。上部几层疑为加建,与原建筑关系尚属协调。大楼基础为柱下独立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柱在底层的入口、钢筋混凝土柱均为方柱。二层以上混凝土柱均为方柱,截面尺寸逐层减小。大楼柱间布置有主梁、次梁。内、外墙体厚后为一砖和一砖半,直接砌筑在主梁上,楼内部分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浦光大楼现今为浦光中学,原名青年会中学。创办于一九零一年(清朝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四年,美国人马特出资,在青年会第三所后面盖五层砖木结构大楼,大楼的底层和二层为青年会少年部的活动场所,三层以上为学校校舍,增设《圣经》课,由美籍教师任教。一九一五年,曹雪赓辞去校长职务,由朱树翘接任校长,教师多数来白圣约翰大学毕业生,如《孽海花》作者曾孟朴之子曾虚白(新闻界著名人士),著名出版家,编辑家邹韬奋都是英文教师,著名戏剧家洪深也在校任教。一九八六年春始,学校先后将东楼底层街面房屋辟为商场,开展以商聚财兴学活动。联营所得,除税收外,三成上交教育局,四成为师生福利开支,三成作改善办学条件费用:调换了全部日光灯,安装绿色黑板,改善采光条件,更新部份课桌椅,更新教师办公桌椅,购置并在办公室、教室安装吊扇,建立计算机房、语言室、英文打字室等,购买十六毫米电影放映机,每周在礼堂对学生进行放映活动。秋,遵循教育局指令,招收幼儿班一个班级,至一九八八年夏天结束。



十二、山东中路
1、山东中路145号,仁济医院(原麦家圈医院)
上海最早的教会医院,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近代医学的摇篮。1844年2月,英国青年传教医师魏林等人租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一所民房筹办了仁济医馆,规模甚小,仅似一私人诊所,主要给中国人看病。1847年,医院迁往麦家圈(今山东中路、福州路南),不久便更名为仁济医院,但上海人却爱称它麦家圈医院。新中国成立后,仁济医院先后改称市第三人民医院、工农医院,现已恢复原名。

十三、尚文路
1、尚文路133弄1-105号,龙门村

十四、上中路
1、上中路400号,上海中学龙门楼(原龙门书院)
上中路400号龙门楼,位于上海中学内,建于1934年,装饰艺术风格学校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学校建筑。对称的立面以颇有力度的中心构图向两边伸展,从整体造型到细部,纯粹几何形的运用占了很大比例,简练的形式、硬朗的线条以及几何形的图案,尤其是立面中央的檐口,以金字塔形层层跌落的构图强化了立面的中心感,是相当典型的、简洁的艺术装饰风格。大楼入口加强了学校的对称格局,门廊以黄色砂岩饰面突显出来,有贯通两层的高度,它以恰当的比例将大楼与校园空间整合。入口大厅还可以直接通往后面的大礼堂,两根方柱分割了走廊空间。而柱头的装饰则严格地是几何构图的图案。可以说,这幢大楼的艺术装饰风格已经明显带上了现代建筑的清新和洗练,但也正因为其中透出的古典建筑的遗韵,又使它如此自然地统领了整个校园。该楼现为上海中学使用,其前身为龙门书院,至今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历史。龙门书院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创设。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龙门书院与江苏商专、省立二中、四中商科等学校合并,组成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一所省立中学。之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原有校舍已不敷使用。此时,上海老城厢内已是寸土寸金,而郊区地广价廉,上海中学决定在老沪闵路吴家巷购地四百六十余亩建造新校舍。1934年10月中旬,上海中学新校舍竣工,12月29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然而谁又能想到,原本充盈着朗朗读书声的校园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竟然成了日军关押“敌侨”的龙华集中营。当时,这里共收容英国、美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外侨一千七百余人。抗战胜利后,虽有部分校舍被毁,但大部分建筑仍巍然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T、
一、天平路
1、天平路40号,上海文艺医院(原张叔驯住宅)
这是一幢西班牙建筑风格和日本式庭园风格相结合的成功佳作。建于1943 年,主要特征是:强调立体构图,讲究体形上的集合权衡和立面上的虚实对比,室内注意空间分隔和墙面色彩,实现室内空间流动和内外空间的有机结合,并力求接近大自然。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南立面底层有圆拱券廊,三层有露台,形体舒展而开敞,装饰简洁,有地中海建筑连续拱券之间有附墙柱〈Engaged Column〉的形式,雕刻类似科林斯式柱头图案。建筑西侧车道处底层架空,采用柱墩支撑扁券,柱墩外有方形附墙柱。墙体浅红色粉刷,局部门窗镶有白框。该建筑在解放前为国民党上海市市长机要秘书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成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1960年,周恩来总理来上海视察,文艺界人士表示求医难,周总理当即指示解决。1961年10月,市文管会搬出天平路40号,这里改成文艺医院。

二、太原路
1、太原路50弄1-2号,56弄1-4号,64弄1-4号,并立式花园住宅
太原路50弄1-2号,56弄1-4号,64弄1-4号并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30年。该住宅为新式里弄型花园洋房,有简洁西式古典装饰。建筑立面对称构图,南向中央为敞廊和平台,红瓦坡屋顶错落有致,形体组合丰富,开窗自由,窗下有窗台,墙面平整,没有过多地装饰,外观局部使用简化的古典式柱和装饰。檐口部位有水平向的装饰线脚。空间组合合理,整体感觉建筑形体厚重丰富,木装修等室内设计与外部风格统一。

2、太原路63弄,永康新村
建于1930年,和永康路175弄共同组成永康新村,上海最大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小区,方向朝南,二层砖木结构,屋前有小花园,房屋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墙面爬满了爬山虎。1994年,徐汇区房管局将该小区建筑修葺一新,为上海最大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小区。两小区现均为民居。

3、太原路160号,太原别墅(原马歇尔公馆)
坐落于太原路160号的“马歇尔公馆”由一幢主楼和四幢副楼组成,前身是英国狄百达夫人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20年代,后来又成为国民党的物业;国共决裂,美国派遣政界重量级人物马歇尔将军作为特使到上海调停,并住进这间别墅,这里因此得名。到了53年,被市政府外事处接管,如今,別墅成为瑞金宾馆的分馆“太原别墅”。太原别墅,是法国晚期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这幢假三层建筑用红砖筑,陡直的四坡屋顶上铺着青瓦,屋面靠檐口处开有五扇拿破伦头盔似的天窗。屋檐下连续排列着白色的木托架。底层宽敞的门廊用三根古希腊风格的陶立克柱支撑,门廊上方是露天大阳台。窗框和屋角四周都用隅石装饰,整幢建筑显得挺拔而庄严。室内的装饰华丽而考究:门厅内两壁有壁柱装饰。高贵、典雅的大厅里柚木护壁与画镜线相齐,高大的壁炉几近天花。主楼梯以流畅的曲线向上盘旋,扶梯栏杆和门窗都带有青年派的风格。

三、天潼路
1、天潼路422号,新亚大酒店
新亚酒店在清云里地块的东南部(今天潼路422号),占地面积1866平方米。清云里其他地皮后来建造信谊药厂、大桥大楼等建筑。新亚酒店由五和洋行的英国建筑师席啦承但设计,桂兰记营造厂承造。八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为15900平方米。底层为中西餐厅和店铺,二至六层共有350余间客房,七层西部有可容纳千人的大礼堂,大楼设三部电梯,还有冷暖设备。建筑造型为美国近代式,立面下部外墙采用劈斧石,上部外墙采用棕色面砖,立面构图以直线条为主,在转角屋面上设计了塔形建筑一座。1934年1月上海新亚饭店开业,是当时上海高级旅社之一。1937年上海沦陷,地痞流氓盘踞在酒店里,后来又被日军占据,一度成为汪伪上海市政府所在地。抗战胜利后,由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和美国陆军顾问团租用。1949年4月20日复业,恢复旅馆业务。1956年公私合营后,恢复了旅馆、粤菜和广式点心业务。1987年进行全面改建后,成为一家三星级宾馆,改名为新亚大酒店。

四、铜仁路
1、铜仁路280号
毗连式多层公寓。砖混结构。清水红砖墙,坡屋面。北立面布置四个对称的三角形山墙,窗口饰清水红砖齿形装饰;南立面设间隔凸出的大阳台,前为公共庭院。

2、绿屋(吴同文住宅)
上海颜料大王吴同文的旧宅,吴同文是富商贝润生的女婿,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姑父。吴同文请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给他设计了这栋房子,这是邬达克在上海的最后一件作品。1938年竣工时邬达克向吴同文保证,即使100年也不会落伍,当时这座绿房子被称作“远东第一豪宅”,有电梯、冷空调、地板供热和锅炉房。在“文革”期间,这座豪宅由上海三轮车工会使用,后又划归上海市规划院,后来规划院在边上建了新大楼,这套花园洋房就成了晒图室。现在被台湾商人顾传晖租下。

五、天灯弄
1、南外滩天灯弄77号,书隐楼
书隐楼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有两百多年历,是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齐名的中国江南三大清代藏书楼之一,书隐楼是上海市中心仅存的大型清代民居珍品、属私产性质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曾任《四库全书》编纂,陆锡熊的好友渖初应邀为传经书屋题匾曰“书隐楼”。约光绪后,陆氏家道衰落,住宅被分批出让,园林大部分被改建为住宅。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氏购进书隐楼旧基。现为郭家私宅,该楼占地3亩余,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全景布局合理,前后共有5进,计有房间70余间。从正门而入,一至三进,为前部,属宅邸花园,可供静步欣赏,景点典雅脱俗。内有名花异木,假山池沼和船厅,船厅三面临水,上有船蓬轩,其形像逼真耐看。另有轿厅、七梁正厅、话雨轩、十字墙和古戏台,往日逢喜过节,幽幽乐声,绕入耳际倍觉情景如画。四进与五进,说是后部,实为正中,当曲径通幽漫步而入,顿有与世隔绝之感,中间两幢古典式走马楼形成一个“开”字,四周为大青砖砌起的厚2尺余,高3.6丈的封火墙所围合,大门、侧门均为石库门,木质门上都用方砖遮盖,其防火之严密,可谓尽善尽美。四进谓正楼,供藏书之用,五进谓宅居楼,是主任准备告老回籍阅书隐居之所。两楼雕梁画墙,美轮美奂。2002年台风来袭使西厢房倒塌,我当年因寻访书隐楼,穿梭于老城厢之间,因此深深迷上了这附近的康乐球和小弄堂。

六、甜爱路
1、甜爱路59号、40号,大陆新村
大陆新村是一群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于民国20年(1931年)落成。现虹口区山阴路30、44、64、112、124、132、144、156、168、180、192、208、210弄,甜爱路59号、40号,山阴路2弄1-43号,四川北路2044-2058都属于大陆新村。其中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旧居。

七、天津路
1、天津路2号(江西中路349号),光大银行(原中央储蓄会)
见江西中路介绍

2、天津路100号(河南中路495、503号),永利大楼(原恒利银行)
见河南中路介绍

八、天钥桥路
1、天钥桥路100号,启明楼,上海市第四中学(原启明女校)
天钥桥路100号启明楼,位于上海市第四中学(原启明女校)校园内,建于1917年。三层砖混结构学校建筑。大楼有明显的中心轴线,主立面对称,上下三段、横向五段构成,由中心向两侧伸展,以统领校园空间,而两侧及中部都有三角形山墙面,形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构图范式中。南立面主入口三个开间组合成了稍突出于两侧墙体的山墙面,底层是开敞的券廊,与前面圆形的喷水池呼应,强化中心场地的感觉。走近这幢大楼,更会发现建造者在细微处的用心:底层券廊是红砖平拱,砌筑圆润却颇有张力,中央拱内入口的木门也是圆润的高窗,略有20世纪初西方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意味。红砖方柱上形成富有韵律的连续券柱。方柱的柱头是由西方科林斯柱式引伸而来,虽已平面化,忍冬草与旋涡纹样依然清晰可辨。再近一步,还能看到方柱柱身的外侧棱角有更微小的转折处理,与平拱的圆润形成呼应,可谓大楼立面的最细腻处了。1917年,新落成的校舍建筑巍峨,从很远处就能望见。校内绿草成茵,鲜花似锦,与门外崎岖不平的天钥桥路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称其为“洋学堂”或“天主教学堂”。启明女校新校舍的会客厅,中西合璧,陈设富丽堂皇。入内参观,更见绿色瓷砖铺就的走廊、五彩篾片织成的长帘、教室内特制的课桌椅、食堂内整齐的橱柜、宿舍中一色的床帐,都令来访者赞叹不已。1927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来启明女校视察,在纪念册上挥笔写下:“1927年蔡元培来校参观至为满意。”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大楼虽明显经过修葺粉饰,但其建筑风格呈现的特征仍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当年的气息。
学校前身为启明女校,创办于20世纪初,与当时崇德女校同属天主教拯亡会,两校办校宗旨、教学内容、学制课程基本相同,只是崇德女校只招收教内女生,而启明女校则招收教外女生。当时启明女校和崇德女校的校务均由圣母院院长兼理,一般事务由中国嬷嬷担任。学校历任校长均为外籍修女,直至1937年才由中国籍嬷嬷周璀出任启明女校校长。启明女校所招收的学生多为富商要员家的千金。按学校规定,每两周学生可回家一次。于是,每到第二个星期六下午,各种自备汽车、包车接踵而至,停满了校园,一直排到天钥桥路上,成为当时徐家汇地区的一大景观。1951年,启明女校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与徐汇女中合并,改名为汇明女子中学,现为上海市第四中学。

九、桃江路
1、桃江路39号,欧特福餐厅酒吧(俞济时旧居)
桃江路39号,建于1923年,具有英国建筑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具有英国建筑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整体比例得当,假三层上有陡峭屋顶,老虎窗在大面积屋面上自然开启。建筑南立面左右对称,一二层落地大窗略带弧形,而披檐之下的假三层墙面却是平面,这种弧形窗和双坡屋面的连接方式以及烟囱的顶部都有着安妮女王风格的意味。花园洋房原来的主入口设在东面,主人从沿东平路的花园一侧进入,位于桃江路的则是辅助的服务入口,住宅北面的房间是辅助服务用房。昔日,透过花园,对面便是宋子文的住宅,旁边不远则是宋庆龄1945到1947年间的故居。如今住宅的花园面积已经减小,主要出入口改在了桃江路上。住宅本身经过了精心修缮,得以光彩重现。修缮过程中增加了一些半露木构架的装饰,将建筑和围墙巧妙地融合起来,如果对住宅细部再做深入探究,就可以更忠实于历史建筑的原真面貌。该宅最早的主人名为横竹(H. Yokotake),系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商业顾问。后为国民党高官俞济时的上海寓所。俞济时(1904-1990年),浙江奉化人,黄埔1期毕业,是蒋介石的外甥,历任总统府第三局中将局长、总统府军务局局长、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抗战时期,任58军军长,参加淞沪会战等多次抗日作战。俞济时与蒋关系十分亲密,选择在此处居住,主要是为与蒋联系便利(蒋的上海寓所为东平路9号)。上海解放后,该宅曾由徐汇区财政局等使用,现正在改建为餐厅。

2、桃江路45号,宋庆龄故居
桃江路45号,建于1920年。带有英国都铎风格特征的独立花园住宅。住宅曾经的辉煌已在时光的变迁中渐渐黯淡,因为原本面积颇大的花园靠街角的一半已经变成了公共绿地,建筑内部也挤入了多家住户。但这幢洋房的魅力遗韵依然不减,自由的红色屋顶,对应于各个不同功能空间组成的自由平面,高低错落的双折屋面相互交叠、组合,使得整幢建筑的形态有机而生动。在建筑的南面,有连续三个开间形成的双层券廊序列,而这一部分的屋顶则是由三个并置的披檐组合而成,同时在两侧有坡度更陡的披檐落下,形成八字形对跌山墙,檐下有仿半露木架装饰,独具匠心而恰如其分地妆点了建筑的南向立面。建筑的木装修和室内虽不华丽,但也非平庸。南向底层的大敞廊,与原来的花园连接。室内房间布局疏朗,门窗扇上的木质菱形花格似乎还未在他处见过。全木雕花楼梯,栏杆呈“麻花”状旋拧攀升造型,采用整木雕琢而成,做工精美。这些清晰的细节可以令人想象到当时整幢住宅里生活的舒适宜人。该住宅为宋庆龄故居。1945年11月宋庆龄从重庆返回上海,因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寓所年久失修不能居住,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房产处便为宋庆龄准备了该处房子供其居住。不久,宋庆龄决定将莫利哀路29号寓所捐赠给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永久纪念地,国民政府遂将该处拨给宋庆龄居住。居此期间,宋庆龄继续从事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各项工作,致力于抗战创伤的恢复和建设工作,1946年7月、1947年7月,周恩来两次赴该处访晤宋庆龄,并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鉴于宋庆龄的这些活动,她的居所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因该楼只有一扇门进出,对于前来联络的中共和民主人士摆脱特务的跟踪极为不利,于是宋庆龄托辞向国民政府提出搬家。1947年下半年,宋庆龄重又搬回莫利哀路29号寓所居住,后通过在南京的一些国民党元老向当局呼吁,1948年秋根据蒋介石手谕,国民政府另拨林森中路1803号(今淮海中路1843号)寓所给宋庆龄居住。1949年春,宋庆龄正式迁入林森中路1803号。1950年代该住宅为新沪钢铁厂员工居住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W、
一、武康路
1、武康路2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原莫觞清旧居)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原莫觞清旧居,位于武康路2号,建于1922年。建筑属于西式花园住宅,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红瓦四坡屋顶,有棚屋形老虎窗,南立面三开间,左右对称,南立面中部阳台为半圆形平面,其下部布置两根塔司干柱式,对应形成半圆形敞廊,上面半圆顶出挑。白色拉毛墙面,设有混凝土壁柱等装饰,同样是简化的古典式装饰,层间水平线脚拉通,开窗接近柱间。北立面入口门洞为叠涩的圆拱券形,石雕门饰向内层层收缩。整体形象较简洁,构件装饰等有几何形倾向。室内有多个壁炉。

2、武康路40弄1号,原唐绍仪故居(1932-1933年)
现在为民居。唐绍仪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比较陌生,他曾是国名党第一任的内阁总理。他的故居是由董大酉事务所设计的,董大酉也算是上海名人了,从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由他拟定了上海市行政区规划,设计了原上海市政府大厦和市政府各局办公楼、上海市铁路管理局大厦、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无名英雄墓、上海市运动场(今江湾体育馆)等。 董大酉所设计的这西班牙式样的小楼,为拉毛贴面,屋檐和窗口都有半圆型的装饰,而正门的装饰则是双螺旋的立柱,还有卷花和卷草的修饰花纹,正中是贝壳式样的装饰,整个门面华丽而有气派。不过由于这栋房子现在是民居,所以不能参观内部。在这栋房子里面还发生过一桩骇人听闻的惨案——唐绍仪被佯装卖古瓷瓶的人砍死在这栋楼里。

3、武康路67号,住宅

4、武康路99号,原正广和大班住宅
建于1935年。建筑属于英国式建筑。

5、武康路113号,巴金住宅
武康路113号,建于1923年,1948年改建,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西式独立花园住宅。建筑样式比较简朴,体量略显敦厚,上覆盖着平缓的双坡屋面,近檐部处的双折形式是它比较特别之处。建筑以山墙面为主,看格局底层原为四开间方柱敞廊,二层也应是相似的敞廊,三层位于坡屋顶下,弧形窗洞,似和另一立面的底层入口略有呼应。门窗、门廊的简洁宽大已经让人感到当时现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了,但在室内仍具有传统洋房的要素,壁炉、天花线脚、朝向敞廊的宽大百叶门等,显示着那个年代主人优越的生活。该建筑在195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1955年,巴金从淮海坊迁入该处。巴金,四川成都人,是我国著名的新文学代表人物,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历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文化大革命”中巴金受到冲击,住所亦被占用,文革时期的一份名为《前锋通讯》的小报编辑、印刷部就设在这幢洋房的前厅。在文革结束后,回到武康路113号的巴金老人写下了《随想录》,让读者看到一个老人在痛苦地思索,探究着人性;他拷问自己的灵魂,并把火热的心袒露给世人。书中文字流淌出的真情,每每使人感动。 老人不泯的天性和赤子之心,唤起了我们的民族记忆,因此人们称巴金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去世,正如他自己所说:“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里是他在上海定居最久的住所,也交织着他后半生的悲欢。

6、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
密丹公寓,位于武康路115号,建于1931年。建筑属于现代式公寓大楼。

7、武康路117弄1号

8、武康路117弄2号

9、武康路210号
武康路210号,建于1923年,西班牙式花园住宅。住宅紧贴路边,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从整体到细节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特征。武康路210号,建于1923年。西班牙式花园住宅。住宅紧贴路边,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从整体到细节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特征:红瓦屋顶,屋面出檐小,檐口一圈券齿带饰,墙上另有绿釉构件装饰的小窗洞。细长的矩形和半圆券门窗洞散布建筑各立面。最有趣味的一处就是沿街的弧形入口,只一层,二楼像是阳台,迎着路人,隐约好像那主人的身影刚刚闪回屋中。看起来现在的主人已是将住宅精心修整一番了的,沿街墙面衬着冬日枝叶的影子,很像明丽色纸上的一幅淡水墨画,外墙的轮廓其实高低错落有致,转角山墙做出弧线、折线形墙头,无明显章法,却情趣盎然,西班牙式的风格语言正是适应这种灵活,在当时的老洋房中备受青睐。上海著名作家陈丹燕也很欣赏这幢欧式情调的小楼,她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中以细腻生动的文笔描述了这个充满爱情的阳台:“不知道哪个朋友曾经点着它说,那是罗密欧要爬的阳台,从此,大家都叫它罗密欧阳台。”由此可见历史建筑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10、武康路232号,住宅(1936年)

11、武康路240、242、246号,开普敦公寓
武康路240号,原名开普敦公寓,建于1940年。这是一幢带有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特征的公寓建筑。公寓最特别的是它三棱体的外形,而只有把它放在当时租界都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开发的历史脉络中,才能理解个中原因。当时,上海租界西区已经完成了从郊区到都市空间的发展过程,因此留给不少公寓建筑的只是一些由洋房和低层住宅开发剩余的地块了,其中不少是街道转角,显然,那些既发挥每寸土地价值又在限制中合理布局的方案才会得到业主们的首肯。公寓看似熨斗样的建筑形态无疑就是这种特定历史的产物。然而,建筑师却用巧妙的设计使这幢有限空间里的普通住宅生气勃勃。这里带有不少欧洲192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建筑形式的影响,也有流线型风格的特征,其特殊形体与简洁细部关联清晰,特别是公寓楼锐角转角的弧形处理以细小的转角窗点缀、又与沿街立面的窗形走势连贯,使整幢建筑看似正在行走的船只,这在今日看来都是简练动感的造型在那个摩登时代必定是建筑师格外自由大胆的尝试了。

12、武康路390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原意大利总领事官邸)
义品地产公司设计并承建,1932年建造。地中海式花园住宅,平缓四坡红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这样的建筑风格在上海仅有两幢,另一幢是高安路的励家花园。一层建筑。周边的外廊,开设平拱和圆拱窗洞。墙面浅黄色,白色边框。南面屋顶中部有突出拱形山墙老虎窗,雅致新颖,风格独特。

13、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
坐落在武康路393号的黄兴寓所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它建于1912年—1915年,座北朝南混合结构的四层三开间西式楼房,建筑面积1749平方米。当年楼南是占地四亩的花园,是仿西洋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其建筑形式为英国乡村式,半露木结构,陡坡顶。底层建有对称的大理石露天台阶,清水水泥墙立面,红瓦屋面,有各式类型木门窗。黄兴(1874—1916)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指挥钦州、广州等起义。武昌起义后,任革命军总司令、陆军总长、参谋长、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等职。1912年6月至1 916年10月31日在此居住。10月31日,黄兴在寓所胃病复发去世,享年43岁。孙中山闻讯后,深表悼念。次日,国会通过决议,国葬黄兴。上海各界人士在黄兴寓所成立“黄兴治丧会办事处”,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

14、武康路395号,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原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
武康路395号,建于1926年,带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住宅在并不宽敞的基地上仍然建得颇有气派。外形整体上为上下三段式,底层是基座,主要生活空间都在二层以上,沿街与面向花园立面都是比较明显的对称构图,这种住宅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与文艺复兴后期帕拉第奥别墅的建筑形式似有关联。住宅设计最巧妙之处是,沿街立面以两翼对称的塔斯干式柱廊作为主要入口,柱廊内台阶直通二层主要功能空间,这样既解决了进入方式的需要,同时,又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了体面的空间序列,而台阶隐藏在柱廊后还保持了主立面的平整性和三段式比例关系。面向花园的立面相对简洁,但也遵循了这种基本原则。住宅还融合了多种历史样式,一些细部略有巴洛克风格的意味:柱间栏杆为缠绕的绶带式样,留出椭圆形漏花;由牛腿挑出的弧形阳台富有动感,变形宝瓶栏杆十分饱满;突出屋面的老虎窗为椭圆形,环绕着流畅的卷草纹饰;门窗洞拱券由多层线条装饰组成,拱顶石装饰繁复,为草叶纹样。倾心的装饰自然为住宅增添了不少华贵气质。武康路395号原为国立北平研究院的药物研究所所址,该所至今仍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中国科学院唯一的综合性药物研究机构,也是我国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科学研究、评估机构。该研究院1929年以李煜瀛、蔡元培、张人杰为主要筹备委员,于同年8月由行政院决议以北平大学的研究机构为基础组建国立北平研究院,并于9月9日宣布正式成立,由李煜瀛任院长。北平研究院隶属于教育部,下分行政事务与研究机构两部分,行政事务设总办事处,处理全院行政事务。研究机构分理化、生物、人地三部,设物理、化学、镭学(后改称原子学)、药物、生理、动物 、植物、地质 、历史等9个研究所和测绘事务所。除药物学研究所设于上海外,其余各所均设在北平 。 而创建于1932年的药物学所则落户在武康路395号,民国期间就先后培养了赵承嘏、庄长恭、高怡生等一批著名的药物学专家。


二、吴兴路
1、吴兴路81号,原陆辅仁住宅、捷克总领馆
吴兴路81号,建于1939年。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筑为三层,沿街望去,可见洋房现在的主人对建筑进行了细心的修整。冬日里,淡黄色山墙嵌着券窗、映着梧桐树枝美丽的树影,显得格外动人,令人浮想围墙里面的生活。不过,围墙高高,庭院深深,里面的景象常人难以揣摩,只有大铁门偶尔开启时可以瞥见里面门洞的漂亮花饰。该建筑曾为著名实业家、伟伦纱厂创始人陆辅仁住宅。1955年,由陆家的亲戚、伟纶纱厂创办人之一吴昆生的儿子吴中一介绍租给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1956年7月27日至1963年5月31日作为捷克斯洛伐克驻沪总领事馆。

2、吴兴路83号,时机发展有限公司(原吴中一住宅)
建于1939年。典型的老上海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建筑三层,砖混结构,双坡顶,坡缓,烟囱形体简洁。洋房现在的主人对建筑进行了修整,外墙面为水泥砂浆毛面粉刷,外刷淡黄色涂料,螺旋形窗间柱,花铁栏栅,墙上点缀有花饰。该建筑为曾任香港伟纶纱厂董事长的吴昆生及历任中华第一针织厂总经理、伟纶纱厂常务董事、上海申新九厂厂长、上海棉纺织工业公司副经理的吴中一住宅,著名实业家、工商界爱国人士荣鸿仁、胡文炳、刘靖基均在此居住过,荣鸿仁系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宗敬之子,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弟。现为时机发展有限公司所有。


3、吴兴路87号,丽波花园东主楼(原市体育研究所)
丽波花园东主楼,原为市体育研究所,位于吴兴路87号,建于1928年。建筑属于现代式花园别墅。假三层混合结构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面积824平方米,花园3842平方米。主屋筒瓦屋顶,部分平台现浇;外墙面水泥拉毛,造型呈凹凸状,追求立体感。整幢建筑东西开阔,楼梯间通道饰以玻璃,力求采光。底层客厅可作舞池,落地钢窗,柳安门、地板,厅前有立柱式红钢砖大平台。二层及假三层为卧室、起居室,柚木地板,白色4件卫生设备各2套,冷暖气设备齐全。原花园大门设于主屋侧,单立柱有挑廊,环绕廊是环形车道。主屋南面有大草坪,中央植雪松,周围植以香樟、龙柏、罗汉松、广玉兰等乔木,是典型的近代建筑。解放后,曾经是棋院。1973年至1974年棋院迁出,成为上海体育研究院,专门进行竞技方面的研究。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家级体育代表团曾来交流。

4、吴兴路96号,上海市国家安全局(原挪威领事馆)
上海市国家安全局,原为挪威领事馆,位于吴兴路96号,建于1930年。建筑属于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平屋顶,外立面简洁,釉面砖饰面。开窗自由,窗洞上大多有雨蓬,雨蓬线脚采用水刷石。阳台为板式,围护的铁栏杆线条流畅。墙体以及挑檐的转角部位圆弧处理。整体风格轻松明快。建筑风貌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三、吴淞路
1、吴凇路560号,虹口消防中队(虹口救火会,沈家湾救火会)
虹口救火会由工部局建于1915年,因工部局1867成立“火政处”在该址南首的沈家湾附近,因此俗称为沈家湾救火会。屋顶中部有四方塔楼一座,塔楼之上是六角形了望台,高36公尺,了望半径可达5公里,能了望至控江路、五角场等地区。现为虹口消防中队。

四、乌鲁木齐中路
1、乌鲁木齐中路12号5号楼,原为中国红十会医院
(1904年沈敦和等创办万国红十字会,后改为中国红十字会,所属的大清医院、上海哈佛医院,武汉庞氏医院于1907年合并建此医院)。砖木结构,1910年竣工。古典主义风格。

2、乌鲁木齐中路400号,原新加坡驻沪领事馆
乌鲁木齐中路400号,建于1928年。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小巧、简洁而优美,有当时西班牙式小住宅的自由活泼,整洁的形式又隐约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影响。建筑的四坡屋顶上覆以红色机平瓦,墙面以浅灰色鱼鳞状粉刷饰面。底层入口处有半圆券门廊,建筑南向有敞廊和二层的露台。开窗形式颇为自由,从南向的大面积的长窗到西向的长条形窄窗,大小比例各不相同,而皆以红色的铁窗框统一起来,除了窗的分割线条之外还有花样的装饰图案,增加了立面的趣味性和工艺的细致感。当然,近年建筑修复的痕迹是明显的,历史的原真被部分掩盖是不可避免的。该住宅原是上海法商电车电灯公司高级职员的居住地,1930年代是公司副大班拉德瑞特(Ladroitte)的住所,1940年代以后,入住的是公司人事部门的主管裘克来司脱(Ducrest),裘克来司脱同时在震旦大学担任兼职教授。1950年代至1980年代初,该处为居民住宅,1986年3月起,新加坡驻华商务代表处租此设立上海分处,1991年10月25日更名为新加坡驻沪领事馆,并于1996年1月1日起升格为总领事馆,直至2003年另迁新址。


五、乌鲁木齐南路
1、乌鲁木齐南路151号,朱敏堂住宅
局部带有西班牙建筑风格特征的西式花园住宅。南立面中央窗框边的螺旋柱。北面的入口、烟囱和围墙花格设计等细部都能捕捉到这种风格的特征。最特别的是它的外墙处理,布满了凹半球形的肌理,在西班牙式住宅的墙面处理中较为少见,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可惜,住宅多年缺乏维护已经把更多的精致和风格特征抹去了。

2、乌鲁木齐南路166号,孔令仪、邓乐普旧居
乌鲁木齐南路166号,建于1930年。三层砖木结构西式花园住宅。住宅的整体是对称式的布局,四坡红色瓦顶,两边山墙突出,陡峭而丰富的屋面和连接底层门廊的南向突出露台是建筑中比较引人注目的部分。露台栏杆采用相扣结的环形镂空花饰,露台下门廊围绕以红色面砖饰面的柱子,这些是这幢洋房中显露细腻的地方。住宅虽处在街道转角,与一群风格色彩相似的小住宅相邻,掩映在绿树丛中,仍显出几分遗世独立的幽静味道,是都市中不可多得的静谧之所。看得出来,现在的主人对这幢历史留存的住宅相当珍爱,里里外外修葺一新。只是这番用心究竟带走了这幢洋房的多少沧桑痕迹,我们似乎很难判断了。该住宅内最初的居住者是当年耳鼻喉领域的专家邓乐普及其家人,1930年代初邓乐普就在外滩12号402室开设了当时上海为数不多的耳鼻喉专科门诊,影响甚广。该住宅后为大名鼎鼎的孔二小姐孔令仪使用,孔令仪系孔祥熙、宋蔼龄夫妇之女,好女扮男装,一直深得小姨宋美龄的宠爱,当时社会上对其霸道作风及个人逸事流传甚多、甚广。

3、乌鲁木齐南路176号,安康公寓(巨福公寓)
安康公寓,原名巨福公寓,位于乌鲁木齐南路176号,建于1939年。建筑属于特色鲜明的现代风格公寓。六层楼混合结构,几乎没有装饰,外形是暗红的面砖与灰白水泥面层相间的流线型,将墙与窗的层层关系清晰呈现,建筑转角等部位强化竖直线条。阳台转角作圆弧处理,阳台栏板的洗练与栏板上部流畅的金属杆件的相互衬托,使这个大块横线条的立面有了优雅细部的点缀。立面竖直线条在檐口以上略作线条装饰,顶部塔楼、阳台、排气烟囱等细部具有装饰艺术派和构成派特征。整幢建筑外观简洁,立面材质为浅色粉刷和褐色面砖,二者形成水平向构图和竖直线条的对比和材质的对比,效果强烈。

4、乌鲁木齐南路180号,刘峙旧居
乌鲁木齐南路180号,建于1930年。具有英国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花园住宅。规模不大,也没有宽敞的花园。红色清水砖墙,较为陡峭的屋顶上点缀以老虎窗,局部半露屋架使其带上了一点英国传统住宅的味道。住宅形体和色彩丝毫没有惊人之处,但却颇显普通建筑的建造品质。建筑的工艺良好,所有的细部看似节制,却不乏用心推敲。屋檐椽头微微露出檐口,椽出屋面之处被设计成云头形状,可见修饰的精心;入口雨棚的木托架呈现出简化过了的曲线,但是仍然十分适宜;入口门斗还设计成向内缩进的斜面,使小小的入口显得略微庄重和与众不同。至于开窗方式,则底层窗多用弧形窗洞,二层则用方形,到了山面顶上小窗洞也有半圆形的,形式的微小差别又在清水砖墙的肌理中高度统一。该住宅原多为外资公司的高级职员居住。1946年,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峙在此短期居住,但其妻儿一直居住于此直到1949年前往香港九龙。


六、威海路
1、威海路412号,民立中学
欧洲城堡式花园住宅。1920-1930年间建造。南立面两侧塔楼原对称,2层中部设券柱外廊,檐部山墙为巴洛克式。北立面有中国江南建筑特色。

七、万航渡路
1、万航渡路1384~1424弄,湖丝栈
湖丝栈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坐落在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1384~1424弄),毗邻中山公园和曹家渡商圈,由湖州丝商筹建。作为早期的产业建筑,青砖外墙,红砖嵌饰,有竖向水泥条块装饰,机平瓦坡顶,式样简洁。作为当时茧丝加工业的领先者以及丝绸制造文化的一部分,湖丝栈始终闻名遐尔。早在清代,著名学者 韩邦庆 (1856—1894) 在其所著的《海上花列传》中就对湖丝栈有过详细的描述。

2、万航渡路1575号,华东政法大学(原圣约翰大学)
1879年(清光绪五年),美国圣公会派施约瑟主教(S.I.J.Scneres Chewsky),在上海西郊吴家宅,向霍格的兆丰洋行,以6500两白银购地85亩(5.66公顷),筹建圣约翰学院(土地正式成交于1881年)。怀施堂是圣约翰大学第一建筑物,由美籍校长卜舫济(Francis L. h. Pott)经手筹建,于1894年1月26日举行奠基典礼。原址是1879年4月建造的平房四合院,拆除后仍用原来的偶石奠基,以示新旧之延续不断,于1895年2月19日举行落成典礼。怀施堂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为二屋砖木结构四合院教学楼。怀施堂由艾特金森的公和洋行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设计图纸是在美国绘就,在拿到上海进行施工。建筑带殖民地外廊式的建筑风格,而屋面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小青瓦、四角飞檐屋面,这种建筑风格影响了以后整个圣约翰大学的建筑造型。墙体以青砖为主,配以局部红砖线条和拱券,栏杆均采用木花板形式。木门、木窗、木地板、木楼梯,共有教室87间。南面中央原设计是四层重檐塔楼,后采纳了顾裴德教授的提议,改为钟楼,大钟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E.HDW ABDI联合公司铸造,这面大钟不但满足了学校师生的需要,也方便了吴家宅一带的百姓。在1959年的大修中,钟楼被改成单檐五层楼。这幢建筑当时耗资白银3134两(合2.6万美元),其中2万美元在美国募得,其余由中国教友捐助。为纪念圣约翰大学的创始人施勒楚斯基(即施约瑟),在该楼落成典礼上,正式命名为怀恩堂。新中国成立后,圣约翰大学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于1951年改为韬奋楼。


八、武夷路
1、武夷路127号,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位于武夷路127号,建于1932年。建筑属于花园别墅。

2、武夷路466弄2-9号、武夷路458-460、470-472号,汤山村
汤山村,位于武夷路466弄2-9号、武夷路458-460、470-472号,建于1911年,建筑为砖木结构,由5幢联立式西班牙风格的花园住宅组成,立面对称布局,形式简洁,屋顶变化丰富,坡度大,有老虎窗。平面两侧向前凸出,入口在中间内凹处,为拱券门洞。立面开窗简单、方正,窗洞上下凸出,没有多余线脚。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历史人文价值。

九、五原路
1、五原路251号,商务部驻沪办事处
商务部驻沪办事处,位于五原路251号、永福路1号,建于1939年。建筑属于英国现代式花园住宅,建筑形体简洁、错落有致。平缓双坡红瓦屋面,清水红砖外墙,强调山墙面的构图和比例,山墙面底层为凸窗,上面是二层的阳台,栏板作实体围护,没有花饰。局部入口等饰以西式古典式样,巴洛克特征。内部装饰为西式风格,彩窗、楼梯栏杆、门套等装饰具有新艺术运动特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2、五原路258号,自由公寓
自由公寓,位于五原路258号,属于现代式公寓大楼。

3、五原路289弄3号,三省天主教会
西欧传统风格的联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很像一对孪生兄弟,形式上是相当明显的西欧半露木架传统住宅特征,尺度亲切,氛围宜人。建筑沿弄堂立面上下两段以不同的材质区分,有时也反映出这些住宅的生活方式,下面一般先进入辅助用房,而家庭的主要入口是由围在红砖墙内的楼梯直接引入二楼才能到达。楼梯侧墙处理在立面上引人注目,梯段上弧形砖砌扶手与锯齿形的上升折线组合起来,显现出了一种动态的韵律。再看住宅双坡屋面,高耸的红砖砌筑烟囱,门上的铁饰,还有面向花园立面底层尖券门廊和扶垛,与半露木架形式的结合,的确使人联想到西欧中世纪乡土住宅的气息。该住宅现属湖北、江西、浙江三省天主教会。

4、五原路314号,中国福利会(原宋庆龄基金会)
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基金会,位于五原路314号,建于1932年。住宅为哥特复兴风格,双坡屋顶,入口有宽大的门廊,粗壮的柱子配合弧拱,令门廊简洁有力,门前的石狮憨态可掬。立面的门、窗洞多采用弧拱和平券,四周有白色线脚,墙面浅灰色涂料平整,门、窗口有白边,三层窗有坡势,二层窗下有多种几何图案,室内外细部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实名认证

签到天数: 481 天

[LV.9]以坛为家II

TA的评价

评价次数:28

综合评分:5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1: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X、
一、兴国路
1、兴国路78号,兴国宾馆,(原太古洋行大班的住宅)
曾被用作国宾馆的兴国宾馆。这座坐拥7万多平方米的园林的五星级宾馆被分成新旧两个世界。宾馆最具代表的老式建筑是建于1934年一号楼,原来属于英商太古洋行大班Swire。这座英国式的皇家古典建筑,占据了一整片街区,在老法租界的西侧边缘,包括大片修剪整齐的绿地以及围绕着其他六所房子的豪华花园。一号楼采用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宅子的外墙用的是白色斩假石,显得平整对称,简洁典雅。屋顶是用重达数十吨的紫铜板盖的,历时长久之后生成了一层厚厚的铜锈,泛着一种古朴的黄绿色。
兴国路72号大院内有三幢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即兴国宾馆1、2、6号楼。这三幢风格各异的欧式别墅建筑,是兴国路72号大院内13幢别墅建筑的一部分,其中1-6号楼为太古洋行建造的专供洋行高级职员居住的花园别墅,分别取英国、德国、美国等建筑风格建造。72号大院占地面积1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这里开发前为洛云浜西侧的农田,1932年租界当局修筑了雷上达路(今兴国路)以后,外国洋行陆续在此建造别墅,均为洋行大班居住。其中1号楼是1935年太古洋行大班居住Swire在此建造的公寓,建筑面积1647平方米,两层混合结构,英国帕拉第奥式皇家古典建筑,由苏格兰建筑师Clough Williams Eeuis在英国遥控设计。建筑南立面底层为附墙多立克柱,二层为外廊,采用爱奥尼双柱,对称立面。铜板铺筑屋面,东西两侧为四落水坡屋面,在中间部分两坡屋面设有5个方形棚屋老虎窗,有两根方形挺拔的烟囱穿出屋面。整座建筑立面简洁、典雅又不失豪华。楼内有起居室、卧室、餐厅、会客室、台球室等大小不等的15个房间。室内装饰都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气派豪华。这是因为建筑的主人Swire立意要将这一建筑建成雷上达路上,乃至上海市的一个醒目景观。尽管如此,这位太古洋行的巨头仅在建筑竣工时来上海一次,参加的竣工仪式后即返英伦,从未在这幢豪华的住宅住过一天。1号楼于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兴国宾馆2号楼近兴国路、华山路,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系英同维多利亚滨海建筑风格,假三层砖木结构花园住宅,机制平瓦陡坡屋面多种组合,南立面由双坡屋面山墙和一四坡屋面歇山顶组合而成,山墙及歇山部分用垂直黑色细木条装饰,二层为两组三个清水红砖弧形拱券,窗边饰以清水红砖齿形装饰,底层有九个开间的拱形柱廊,每间均有券心石。底层立而整个以灰色为基调,以水平横线条与建筑上部分开,建筑立面活泼、丰富、沉稳、新颖,加上屋面穿出的三座三孔和单孔烟囱及北立面半圆形玻璃墙楼梯间,整座建筑显得豪华、生动,不失为一座优秀的近代建筑。
兴国宾馆6号楼是—幢砖木结构假三层法国民居建筑,建筑面积620平方米,四坡屋面,铺灰色板瓦,南侧屋面上开设一长条形天窗作为屋顶层的采光及通风。该建筑平面设计自由,不拘一格,东侧设二层圆形阳光室,西端有一层圆形起居室,二层为露天平台,混凝土宝瓶栏杆。主建筑南立面开设大面积玻璃窗,屋面做成跌坡形,山墙檐门曲折,层次丰富。兴国宾馆2号楼及6号楼也于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二、新华路
1、新华路179号,新华路警署
新华路179号住宅是新华路外国弄堂一幢沿街住宅,建于1930——1935年。这是一幢具有德国民居风格的别墅建筑。占地面积l34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82平方米,假三层砖木结构,机制红平瓦双坡屋面,屋面檐口处有折坡,并有棚屋形老虎窗,南立面山墙有半露明黑色木构架,线条较窄并有弯曲,是受德国民居风格的影响,其他部分均为白色水泥拉毛粉刷。二层阳台栏杆为红砖砌筑,成镂空十字图案,现改为宝瓶栏杆。地板、楼梯及门扇均用柳安木制作,钢门窗。该建筑原底层南向有宽敞门廊,由彩色水泥阶砖铺地,里为客厅和楼梯间,其西侧为一排辅助用房,东侧为厨房、卫厕等用房,北面有两间大餐厅和客厅、书房,内均设有壁炉。二层有卧室五间,设三座楼梯上下相互不受干扰。三层有一间大活动室,内有壁炉、壁柜和一朝东阳台,三楼是由山墙窗和屋顶老虎窗采光、通风。建筑原为外侨居住,解放前夕外侨回国,解放后由房管部门管理。2000年新华路179号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2、新华路185弄1号,安徽省驻沪办事处招待所
新华路185弄1号住宅位于今新华路南侧,近番禺路,是英国民居式独立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建筑面积626平方米,在新华路外国弄堂建筑一侧。1927年由上海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是邬达克设计的哥伦比亚圈的外国住宅之一,1930年建成。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双陡坡红机平瓦屋面,屋面有棚屋形老虎窗,外墙面为红机砖清水墙,窗框周边有护角隅石装饰,山墙面有凸窗,窗顶有都铎式拱券批水,南立面有都铎式连续拱券走廊。伸出山墙屋面的清水红砖烟囱顶部有精致的齿形装饰,形成建筑的突出个性。住宅南面有近千平方米花园。新华路185弄1号原为外侨住宅,解放后外侨回国后成为单位用房,现在安徽省驻沪办事处招待所。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3、新华路200号,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出版社)
建于民国19年。原为国民党官僚住宅,建筑为三开间3层,1、2层3面围廊。砖墙和混凝土结构,中国传统式重檐大屋顶,墙面为水泥粉刷,屋面墨绿色筒瓦。室内大部分为木装修,卫生设备及装饰考究。

4、新华路211弄、329弄,外国弄堂
因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居住许多外国侨民,得名“外国弄堂”。整个外国弄堂由开发商美国人雷文法兰克于1922年成立的上海普益地产公司,为适应当时国内商贾和在上海的国外上层侨民建造的。这位美国工程师于1904年来到上海,在当时的租界公董局公共工程处工作,1905年建立了为当时首创的中国房地产公司,并在1914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雷文信托有限公司。8年后,上海普益地产公司成为雷文创造财富的事务所之一。雷文法兰克是该公司董事会主席。
新华路211弄1号,原是上海哥伦比亚唱片厂英籍经理的私人别墅。这座独立的西班牙式花园别墅,由三十年代著名建筑师匈牙利人邬达克设计。占地1240平方米,建筑面积563平方米,建于1940年。该建筑主体二层,局部三层,而层女儿墙红色筒瓦压顶,局部三层红筒瓦坡屋面。整个建筑砖木结构,整个外墙面水泥砂浆粉刷,淡黄色。东侧山墙阳台为螺旋形托底,反S形铁制栏杆,是典型的西班牙形式。解放后,英籍经理回国,由王姓代理人代管。上海乐团成立时,租用了这幢房子,月租金300元人民币。1954年后,上海乐团分给乐团干部居住。当时每套房中都有一套家具,一直保留至今。

5、新华路231号,荣漱仁旧居
新华路231号住宅位于新华路南侧,属新华路外国弄堂范围,此地原为法华镇左家宅农田,1932年由实业家荣氏购地建造二层砖木花园别墅,占地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613平方米,另有花园660平方米。该建筑系具有意大利风格的英国乡村别墅,板瓦陡坡屋面有四坡顶老虎窗,南面挑出敞廊,二层为阳台,上有钢制栏杆,外立面局部外露黑色木构架,木构架间墙体用白色砂浆粉刷,东侧进门门斗由木构架搭成,构架间用泰山面砖贴成席纹墙面,其他外墙面为红砖为清水勾缝或泰山面砖贴面,清水砖墙为法兰德斯砌法,体现了荷兰砖砌工艺对英国建筑的影响。在铸铁水斗上铸有梅花图案和1932年字样。南面的花园原有暖房、亭子、假山等,现已不存,仅有弧形围墙墙顶盖红色圆筒瓦,墙面贴泰山砖,现保存良好。这幢建筑设施讲究、造型美观,花园宽敞。这幢花园住宅是中国近代大实业家荣德生作为荣毅仁姐妹荣漱仁的陪嫁之宅。解放前夕荣漱仁全家迁往香港,将新华路231号房屋赠送国家,房屋被分给多户知识分子居住。近年房管部门对这幢住宅进行了大修,恢复了建筑的原有风貌。该建筑于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6、新华路236号,248号,272弄2号、6号,249弄1号宅
位于新华路236号,248号,272弄2号、6号,249弄1号,建于1930年,属于现代式花园别墅。

7、新华路315号,市一商局疗养院
市一商局疗养院,位于新华路315号,建于1930年,属于英国式花园别墅。

8、新华路329弄17号,花园别墅

9、新华路329弄32号,盛宣怀家族旧居
新华路329弄32号乙住宅是新华路外国弄堂建筑之一,占地面积2033平方米,建筑面积1066平方米,建于1930年。建筑属英国居民形式,局部带罗马城堡式,留有乔治王风格,由美商普益地产公司开发建设,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柴顺记营造厂施工。建筑外墙为清水红砖砌筑,入口门廊采用古典式样,两边各有一根多立克立柱,主入口有半圆拱门套,门顶有半圆铸铁花饰楣窗,东侧山墙底层有凸窗,红平瓦盖顶。建筑采用木质大门、钢窗、硬木地板,门廊顶层为宝瓶栏杆。主入口东侧为多边形楼梯间,上覆陡坡双坡机制红平瓦屋面,有红平瓦棚屋老虎窗,整座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局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解放前夕此建筑曾转让卖给盛宣怀家族,至今盛家尚有后裔居住在该住宅内。新华路329弄29号乙住宅,于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10、新华路329弄36号,蛋糕房(周均时故居)
329弄36号原为西班牙公使居住,36号住宅是沪上罕见的二层砖木结构圆形建筑,由内外两层承重砖柱组成圆形排架,被称作“蛋糕房”。圆形平面的内圈为客厅,铺白色大理石地面,中心有一喷水池,相对应的顶棚有一盏玻璃吊灯。外圈空间分割为起居室、餐厅、书房及辅助用房。由中心客厅可进人外圈各房间。缓坡屋面盖西班牙圆筒瓦,下为木基层、木屋架。住宅外墙面结构外露,梁、柱均为白色,围扩结构用紫红色泰山面砖贴面,白水泥勾缝。前后大门两侧均用玻璃砖砌筑,既满足了室内采光要求,又丰富了建筑立面。这幢罕见的圆形别墅在上海滩近代建筑中实属绝无仅有。36号一度卖与郭家,后由周家购进,由周家子女居住。革命烈十周均时在被捕前曾居住此处。36号住宅建筑占地面积905平方米,建筑面积543平方米。该建筑为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

11、新华路336号,曾仲鸣住宅

12、新华路483号,金润庠住宅
新华路483号是一幢现代式三层钢筋混凝土混合建筑,占地1900平方米,平面有4个开间,建筑面积873.6平方米,平屋顶。该建筑业主为张明为,由上海光华建筑师事务所顾梦良设计,上海梁记营造厂施工。该建筑立面水平线条流畅,大玻璃窗、钢门、钢窗,立面简洁,无烦琐的装饰。整个建筑的立面由圆弧及平直线组成,底层有客厅、书房、餐厅、厨房、卫浴等房间,楼上为卧室,还有半圆形阳光室,书房等。地面、楼面均为柳安地板,底层大厅为席纹地板。这幢房子花园面积达639平方米,花园内各种树木葱郁,园中草地如一块绿色绒毯。整幢建筑建于1946年,后成为嘉兴民丰造纸厂老板金润庠私人住宅。据说龙云之子龙三和孔祥熙之次女孔令伟也曾在此住过。新华路金润庠住宅是一幢现代式平屋顶建筑,南面起居室采用弧形大玻璃窗和角窗,不但在功能上满足居住建筑日照的要求,而且使简洁的立面造型富有变化。白色外墙粉刷使建筑富有现代气息,使用近60年,如今建筑物状态良好。

13、新华路593弄,梅泉别墅
新华路593弄梅泉别墅,这里在20世纪30年代还是一片农田,由于1925年公共租界当局越界筑路,修筑了安和寺路(今新华路),房地产商由此在道路两侧纷纷购买土地修建住宅。1933年房地产商吴其达在此修建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20幢,坐西朝东,建筑面积共6330平方米,机制红平瓦屋面,现代建筑样式。阳台为钢制栏杆,建筑造型美观,颇有特色,水、电、煤、卫设备齐全。吴其达自住10号。16、20号等庭院内都筑有水井,井水清澈。梅泉别墅开堂宽畅,小轿车可以进出,每幢小楼都有汽车间。每户东面都有花园。进弄右侧曾有一小花园,园内有2米见方水池,池中设有喷泉,水池周边都植梅花,寓意梅泉,亦是别墅的名称,此小花园在文革中被破坏,至今尚见水池的墙基印迹。该别墅由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设计,李顺记营造厂施工。梅泉别墅于2000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


三、香山路
1、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1918年)
1912年1月日孙中山宣誓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由于帝国主义和革命党内外妥协势力的夹攻,被迫辞职。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第二年,受到桂系及政学系的挟制又被迫去职,遂携夫人宋庆龄来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1月孙中山迁如莫利哀路29号(现香山路7号)新居。在这里,孙中山与夫人一起居住了五年,这也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孙中山故居有主楼、辅楼各一幢,毗邻在一起,都是砖木混凝土结构。这里环境幽静,楼前是一片正方形草地,东西南三边由广玉兰、冬青、香樟、松柏及其他四季常青树环抱。楼下是客厅、餐厅,楼上是书房、卧室、一个中型会客室和一室内大阳台。室内的陈设都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回忆布置,而且绝大部分是原物,布局紧凑又合理,显示主人的不凡气质。孙中山故居不仅是孙中山夫妇居住生活的地方,而且也是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1918年至1920年间,孙中山在这里完成了《实业计划》、《孙文学说》等重要著作。1920年11月20日经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介绍,在这里会见了共产主义使者维经斯克;1922年月23日会见了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1922年8月25日会见苏俄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越飞的代表马林,讨论中国革命问题,以后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同年9月孙中山又在花园草坪上召集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研究中国国民党改组方案的会议,最终促成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国共第一次合作。

四、新乐路
1、新乐路永利村29号,影人村
永利村.素有“影人村”之称。因为20年代的电影四大名旦之一张织云,就住在8号;明星公司的著名影星高占非和高倩苹夫妇也住在此弄1 6号。当年亨利路上的永利村.是一条闹中取静、环境幽雅的弄堂,胡蝶所住的29号.是坐落于这在条弄堂的尽头

2、新乐路55号,阿罗哈圆顶音乐餐厅(东正大教堂)
东正大教堂是俄罗斯东正教堂,利霍诺斯是俄国著名的建筑师和画家,他亲自为大教堂设计。教堂平面外形基本呈方形,内部大厅呈十字形,室内四壁简朴,雕刻也少,但是布满俄罗斯教堂内常用的油彩画条装饰。建筑造型古朴完整,外形线条简洁,半圆的水泥黄沙粉刷墙体似多面体交错重叠在一起,充满活力,富于变化。最为突出的是教堂穹顶,由一大五小葱头形圆穹顶组成,外壳为涂上孔雀蓝的铜皮,顶尖和顶上十字架涂贴金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教堂特征。在教堂南侧还有一幢三层楼房,建筑面积为538平方米,是神职人员宿舍。1936年2月建成后,作为中国东正教会上海教区的主教坐堂。解放后,俄国侨民纷纷离境,1965年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去世后,无人接替,随后宗教活动停止,教堂建筑一度由上海电真空器件研究所使用。“文革”结束后,教堂被列为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建筑经过大修后,其独特的俄罗斯教堂风格成为上海万国建筑中一颗奇特的明珠。东正大教堂现在被改为阿罗哈圆顶音乐餐厅。

3、新乐路82号,首席公馆酒店(原“金牙齿阿三”住宅)
建筑物高三层,南立面五开间,中间三开间,一、二层有外廊,三层为露台;两侧开间为实墙面开窗洞。左右对称,构图规整,有古典主义构图意象。建筑外貌为西式建筑,室内是中式布置,为当时某些阶层的典型嗜好。据说,房屋的主人与杜月笙有亲戚关系。该建筑的外墙立面与东湖宾馆(原杜月笙的住宅〉主楼风格相仿。解放后,华东交通部入驻此宅,1958年,成为上海市交通运输局至今。现为上海“首席公馆”酒店,白色的小洋楼藏于高墙绿院之中,也是半遮半掩,透着秀气。原建于1932年,由当时法国著名设计师拉法尔设计,风格中西合壁,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帮会首领黄金荣,杜月笙合办公司的办公地。馆内装饰一派江浙士绅风格,展示着上世纪30年代的各类财务票据、地契等一系列旧上海金融生活的藏品,还有美女香烟广告,老式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甚至瓦斯热水炉等真品古董家具。设备服务都是超五星的,价位也高于“金茂君悦”,隐于闹市中心的小路上,享受强调十足的悠闲。

五、西藏中路
1、西藏中路120号,市工人文化宫(原东方饭店)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大楼原为东方饭店,是一幢外形酷似一艘巨轮的欧洲新现代派的建筑。建筑由外籍建筑师乌鲁恩设计,华商久记营造厂承建。建筑平面四面临街布置,西藏路为主立面,在入口处上部有6根贯通三、四、五层的爱奥尼克立柱,两侧各设上下对齐的悬挑铸铁栏杆阳台,窗间设贯通的壁柱。底层外墙为大块花岗石饰面,二层以上是红釉砖清水勾缝。进大门是个两层高的圆厅,6根大圆柱围绕圆厅布置,楼上是客房、书场和东方广播电台。饭店开张后人气很旺,尤其是设在楼下的东方书场,吸引着众多的旅客和听众,后来还在书场演出沪剧。上海解放后改建为工人文化宫,1950年10月陈毅市长亲笔题写“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横匾,以中共上海市委的名义赠给工人文化宫。

2、西藏中路316号,沐恩堂
沐恩堂原名慕尔堂,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传教士李德创立,位于虞洽卿路汉口路口(今西藏中路316)号。早期的慕尔堂建在汉口路云南路口,19世纪20年代教徒剧增,旧堂不敷使用,后来筹划募捐将原中西女塾(即现堂址)让给慕尔堂建造新堂,1929年开工,1931年落成。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担任建筑设计,邬将建筑平面和造型设计得自由组合,外墙以凹凸红砖相拼,体现了他设计的特性。建筑群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西南角有塔楼一座,毗邻有4层附屋和附属学校。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教堂建成后,被当时称为“建筑雄伟,居全国各堂之首”。1936年有位美国教徒捐款,在塔楼顶部安装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了马达,可使闪亮的十字架四面转动,使教堂名气更大。1958年开始,黄浦区基督教各教派实行联合礼拜,定名“沐恩堂”,意为沐浴于主恩之中。“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教堂一度由南京中学使用。1979年起恢复宗教活动,教堂归回基督教管理使用。

3、西藏中路520号,大上海电影院(原大上海大戏院)
开设在西藏路闹市中的大上海大戏院,英文名Metropol乃大都会之意。与大光明新院同年建成,又相距不远,建筑华丽,时人谓可与大光明媲美,其设计由近代中国最大的华盖建筑事务所承担,主要建筑师有赵深、陈植、童集等,都是美国宾夕池尼亚大学的建筑硕士。而大上海的设计是由陈植所主持,这位建筑大师1998年96岁,是我国早期建筑设计师中硕果仅存的人物。华盖建筑事务所成立不久,就拿出被建筑界誉为“醒目绝伦”、“匠心独具”的作品,显示我国建筑师的力量。大上海由融融股份公司投资,因资金雄厚,曾夺得南京大戏院的福克斯及雷电华两家制片公司的影片首映权,使南京大戏院几乎停业,岂料半年之后,大上海与南京同为南怡怡公司接管。大上海大戏院于1932年10月兴工,1933年11月建成,久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161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造价40余万元。前部5层,后部是观众厅,布局紧凑。造型现代化,有文体感及外墙以黑色大理石贴面,大门上方有八根贯穿到顶的墨色玻璃方柱,内装霓虹灯,形成立面竖线条构图,夜间放射出柔和悠远的光芒。观众厅有上下两层,共1300平方米,有1750个座位,楼厅较高,省座位750个。厅内采用流线式装饰,橡皮地板,足踏无声。放映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拍拉斯放映机,音响清晰。有冷气压缩机等设备,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流影院。大上海于1933年12月6日下午9时15分开幕,首场上映好莱坞明星丽琳&#8226;哈莱主演的《女性的追逐》。“文化大革命”后,在对这座第—流的影院建筑进行修缮时,对其局部改动很大,引起建筑界的不满,大家希望能恢复这幢优秀近代建筑的原貌。


六、西藏南路
1、西藏南路1号,大世界
设计大世界的是当时沪上著名的建筑师周惠南,此人以设计娱乐建筑而驰名,黄金大戏院、荣记共舞台就是他设计的。开始建造的大世界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房子,后生意兴隆,黄楚九又请他打样重建,1925年建成,1928年又请周维基建筑师打样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世界总高达55米,4层,入口顶部另加4层奶白色空塔,顶部做成古钟式,显得十分夺目,形成上海近现代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解放后,大世界经过改造,成为休闲娱乐场所,其平民化的风格和雅俗共赏的娱乐节目受到上海市民和外来游客的欢迎。20世纪70年代,大世界改名“青年宫”,成为上海青少年重要的课外活动基地和培养青年文艺人才的摇篮。90年代初,恢复了“大世界”名称并成立大世界股份有限公司。90年代推出的“竞技世界”中的“大世界擂台”及“大世界吉尼斯记录擂台”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绝技高手,创造了许多世界和国内的“唯一”和“第一”的记录,誉满全球。

2、西藏南路123号,淮海饭店(原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
八仙桥青年会全称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位于敏替尼荫路(今西藏南路123号),占地面积为221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422平方米,1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师赵深、李锦沛和范文照合作设计。当时,赵深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毕业后,于1927年回国,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建筑处工作。李锦沛1920年毕业于美国普赖特学院,范文照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27年,三位留美回国的中国青年建筑师携手合作,设计了这座当时远东最大、最漂亮的青年会会所。江裕记营造厂承担了大楼的施工,自1929年10月动工,至1931年落成,历时两年。建筑平面呈凹形,坐东朝西。建筑外貌将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融合于西式建筑之中,立面下部三层采用平整的花岗石,拱券入口和腰线采用花纹装饰,立面中部五层采用泰山面砖装饰,顶部一层上下重檐,檐下饰斗拱,屋顶为琉璃瓦。建筑内部装饰仿中国宫殿油漆彩画,门扇仿中国宫殿建筑的隔窗。会所厅、图书馆、弹子房、茶室、大菜间和宿舍等。底层体育部有健身房、举重房、更衣淋浴室及露天运动场,设施新式完善。会所建成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总部从四川路迁此,四川路青年会所作为分部。


七、新闸路
1、新闸路1124弄,“沁园邨”(阮玲玉故居)
位于新闸路1124弄的“沁园邨”曾被评为优秀历史建筑。该房屋结构紧凑,分三层,一层住着一户家人。在上世纪30年代初,这幢西班牙式洋房曾是上海滩最高档的住宅之一,当时名声在外的阮玲玉就住于其内某号。解放后,该楼住进了现在的3家住户。

八、兴业路
1、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1921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在卢湾区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上海会址是一幢一上一下的石库门房屋,这幢石厍门楼房,建于1920年,当时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李汉俊及其哥哥李书城的寓所,大会是借用李寓楼下客厅举行的。新中国建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经过调查核实恢复了会址原貌,建立了会址纪念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是两栋具有20年代典型上海民居风貌的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原来叫作“树德里”的――是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青砖主体,黑漆大门,格子厢房,继承了书香门第的传统;而点缀的红砖,与教堂相似的拱门浮雕(怒放的“铿锵玫瑰”),以及仿西假窗,证明那时西风已很风行了。

九、翔鹰路
1、翔鹰路800号(二军大内),(原上海市立博物馆)
在今第二军医大学内,是“大上海计划”第二期工程中的博物馆建筑。上海市立博物馆建成前,上海曾建有徐家汇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后改为震旦博物院),但这两所博物院皆为外国人所办。民国25年所建的上海市博物馆建筑是国人自办的一座博物馆。董大酉建筑师设计,张裕泰合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混合式样。。建筑中部及两翼为2层,外墙高10.5米。重檐歇山顶门楼,高24米,梁柱外露,四周设平台。前面两翼的突出部分和后面两翼则是单层,外墙高6.5米。建筑外墙全用人造石砌筑。工程油漆及地板铺设特聘当时北平宫殿彩画油漆名手完成。周围园景布置由邹盛文庭园设计所承办。

十、小桃园街(南市区)
1、小桃园街52号,小桃园清真寺(原清真西寺)
小桃园街清真寺位于老西门内小桃园街,原名清真西寺,又名上海西城回教堂。因寺附近原有一座小桃花园而作街名。寺大门设在小桃园街,故名“小桃园街清真寺”。1917年由旅沪伊斯兰教同人设立,1925年改建成呈正方形的大礼拜殿,是一座四座圆顶的具有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寺的主要建筑礼拜大殿系钢筋水泥结构,屋顶部分为平台,中间有四角望月亭,上竖着星月杆,为伊斯兰教标志。 是上海穆斯林宗教和教育、文化活动中心。据寺内碑记,该寺原为一花园住宅,占地2.42亩。1917年,由上海清真董事会董事金子云出资购买,捐作清真西寺址。经1925年重建始具今日规模,改称小桃园清真寺。1919~1948年为中国穆斯林海路赴麦加朝觐的集散地。1953年和1978年两次整修。寺大门北向,庭院呈长方形。西侧为礼拜大殿,面积500平方米,为上下两层,可容千人同时礼拜。上层有大跨度拱顶结构,在国内伊斯兰教建筑中属罕见。底层门额悬“显扬正教”匾额l方,门间镶有两块红木的阿拉伯经文对联,上额砌有《古兰经》文一节。大殿顶部为石子浇灌的平台,正中央是望月亭,高耸的“新月杆”竖立在拱形亭顶上,作为该寺的标志。平台四角有4座阿拉伯式拱形圆顶,内各制石方台1块,长凳4条,专供诵经、休息之用。庭院东侧有厅堂结构的3层楼房1幢,二、三层为图书馆、阅览室,藏有清代中国木刻《古兰经》和乌尔都文注释的印度版巨型《古兰经》,以及其他伊斯兰教珍贵文物。底层为讲经厅,墙壁有书以圣训经文的中堂和条幅,以及雕刻有经文的香炉、香案、花瓶等陈设。庭院南侧为教长室、会客厅和水房浴室。中国当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古兰经》诵读家买俊三和知名阿訇马儆吾曾担任过该寺教长。1928年,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校址设于此。今为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址所在地。

十一、香港路
1、香港路1号,

2、香港路59号,上海巨融实业有限公司总部(原银行公会大楼)
现址这幢上世纪初的欧式大楼,原为中国,也是远东的第一所票据交换所,也是由朱博泉于1933年创办的。由于朱博泉在美国接触了西方的金融管理机制,回国后发现上海银行间的结算方式仍十分落后,因而认定上海各银行应联合建立自己的资金储备机构和票据交换所,才能与外资银行抗衡,在经过一番艰难的协调工作之后,众银行合资购买了香港路59号大楼,成立了中国也是远东地区第一家票据交换所。八十年代,原址重新恢复运转。挂牌当天,有关方面特请朱博泉参加剪彩。旧地重访,已是半个世纪了,时过境迁,令朱博泉感触万分。香港路59号,后曾是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建于1925年,正立面中部是五间古典复兴的可林斯式列柱柱廊(端部两柱为壁柱),柱高两层,恢宏大气,三层顶部正中有“老气横秋”的盾形装饰。它的中央大厅原来是银行公会票据交换处,内部装饰颇具古典风格,顶部的弧形玻璃天棚原来属稀奇之物。

十二、斜土路
1、斜土路2421号,孔家花园(原吴仁安私宅)
斜土路2421号,建于1937年,局部带有西班牙风格特征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该建筑表现手法风格混杂。如西立面的券廊颇有地中海风韵,而南立面上下长廊却出现了不多见的梁柱式样,住宅的门窗设计也风格多样,屋顶半圆形的老虎窗使整个立面活跃起来,但部分窗户又难以统一于建筑的基本风格。这也许是建后的不断修缮抹去了这幢历史建筑的原真面貌。该住宅原为吴仁安私宅,吴仁安为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建造的包工头,公寓建成之后,吴利用施工所剩的建筑材料建造了此宅。抗战时期该住宅一度被日军南市宪兵司令部占用,并于园内补建一日式风格的凉亭。1958年,该处改为上海市化工局职业病疗养所,现为餐厅。

十三、襄阳南路
1、襄阳南路250号,位育中学
建于1927年。西式的独立式花园住宅。这幢三层四坡顶和红色砖墙的花园住宅,看上去比当时一般的同类洋房气派得多,这幢住宅的花园几乎就是现在位育中学校园的全部,住宅设计在吸收西方传统中的显现气派的建筑元素和手法上的不遗余力可见一斑。从住宅建筑的南北向看,均为对称立面,有明显轴线关系,并且中央都有高大台阶直引二层,主要空间都在二层展开,是比较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布局。而建筑的南北台阶与立面又有不同处理,既显现功能区别,又有了形式上的差异与趣味。北入口立面中央拱形构图突出了建筑的气派尺度,大台阶直接导向二层的弧形雨棚又形成一个令人感到亲切的入口,两个层次的圆弧以不同材质与建造语言获得了巧妙的统一。而南立面的对称式构图也显现了不同的功能、形式有机结合的策略:多层次的台阶与露台提供了住宅内的部分生活空间与花园之间的交流。住宅室内有如此精美装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尤其是楼梯间,精致的弧形栏杆又与住宅外部形成巧妙呼应。设想,如果南立面上已被封闭的二、三层中央大窗重新打开,人们就能更加充分地体味建筑原有空间的内外渗透关系,如果当年花园的景象还能重现,那就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幢花园住宅真正的生活品质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首先需要我们仔细而恰当地读懂它的里里外外,哪怕是任何一个空间和材质的细节,就此看来,这幢住宅的外墙修复采用简单的涂刷方式,实在是难与其真正的品质相匹配的。该建筑最初为美国侨民居住使用,1950年代初楼上三层曾为常熟区公安分局复兴中路派出所的办公场所,底层为居民住宅,后私立位育中学出资购买作学校使用。1956年初,学校改为公立,更名为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1987年恢复原位育中学校名。但该建筑底层仍为居民居住使用,直到2000年徐汇区教育局出资安置居民,才全部归学校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沙发客网 ( 冀ICP备19007410号-2 | 全球排名

GMT+8, 2024-12-22 1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