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9-15 07: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西门 于 2012-10-26 02:14 编辑
了解了上海人,再了解上海话
一般外地人听到"上海人"说"外地拧"会非常反感
其实上海人称呼非上海人有三种叫法,
一种叫外地人,"外地人"是无贬义非上海人的统称
一种叫乡五拧,就是民工类那种,意思同"乡下人"
一种叫巴子,"巴子"就是老自以为是,有钱但没什么脑子的;如果穿的很没品位,又称为"乡巴子"
其实,在上海市区,有些穿着时髦,鄙视民工的"上海MM"一开口就露出江苏苏北口音
提供一些线索,仅供外地朋友参考
上海人的主体构成主要是江南和浙江地区,所以口音用词,结束时是小口型的比较接近上海本土发音,似古时的吴侬软语;
而家庭三代内非上海的用词结束很多是大口型
譬如:"昨天",
相对正宗的发音"索么子",而带方言的是是"索捏",更离谱的就是"索替";
一个"子"结尾,扁小口型,比较含蓄
一个"捏"结尾,口型相当的难看,比喻成鸡屁股也不为过
一个"替"结尾,门牙的牙根都能看见
还有很多这样的词,
譬如:"干什么"
相对标准的是"抓?"
带外地方言直译"干啥"就变成两个字节"组啥?"
虽然结尾都是"a"音,但"抓"音的口型象"O",而"啥"音却是嘴大大的
再譬如:"很久以前"
相对标准的是"老底子"
方言变形"老早"
严重洋泾帮"依几~~~"(这里的"几"拖长音)
......
再来个脏话:CNMB
比较正宗的读“册呢娘只B”(“呢”音很短短促)
外地后代读“错那妈只B"
上海话的口头语习惯说"册呢"(其实,绝对不是骂对方的意思,有点象"我考""我草"这种语气助词)
在第四第五代"上海人"嘴里就是"册那"
只要大家多留意就会发现很多,有些口型相对较小的其实是浙江后代偏多,而口型大的基本上是江苏、安徽等地的后代
最最好判断此人是否是真宗上海人,问他一个字就知道
“岳飞”这个上海话怎么说,如果他读“约肥”那么你就知道了这家伙不是正宗上海人
关键字是“岳”怎么读,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