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沙发客网|新一代沙发客专业网站|俱乐部 返回首页

LOOK看天下的个人空间 http://www.cnsfk.com/?2030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书不会白读

热度 3已有 947 次阅读2011-5-10 00:17 |个人分类:我的读书

                                                           我想说,我的书不是白读的

 

     无论是在我的生活中还是听闻的,我们总会听到关于“读书无用”,“书呆子”的调调,这种调调已不只是传统思想遗留下的痼痢的问题了,而是直接来自现代社会的挑战。这种现象很普遍,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只是想以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体验证明,我的书没有白读。没有白读,意指有收获,我的收获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思想清明与人格完善。

 

      我有个读书记录本,记录大学以来读的每一本书,我算了算,大一大二以来,一字一句读的,为写论文针对性阅读的,闲时翻过一部分的,总共加起来有150多本,再加上报纸杂志网络上的林林总总,也算称得上有一定的阅读量了。我读书本求精不求多,我总觉得就算读再多的书,如果没有吸收到,领悟到,或者说没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气质,人格,那不等于过场子一样吗?可是我后来渐渐发现,“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飞跃”这句话大抵是没错的。即使现在很多记在记录本里的书名,我只有一个印象——这本书我读过,或只大概记得那本书的样子,书里的大致内容,但当你读书多了,在潜移默化中你会发觉自己看问题的眼光,视野,思维,以及写作时用的语言已经不再是高中那种或者说有点幼稚的言语了,我在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都是在很扎实的阅读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话语系统。当你的思维逐渐系统化,并能够批判地择取信息时,实际证明你的思想已走在不断成熟的路上了。这种感觉是在大二上学期末开始发现的,那个学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阅读与认识鲁迅,并写了一篇6千多字的关于鲁迅的文章,那段日子是我破蛹成蝶的一个阶段,很痛苦,为了那篇鲁迅的文章,最后署上L.F.的那一刻,是我写那么多文字以来感觉最如释重负的一次,“守得云开见月明”啊。可是也就是因为那篇文章,我才清醒地认识到这篇认识鲁迅的文章的结束不是结束,而只是一个开始。因为阅读鲁迅,我“梦醒了”。从此,我的生命中既有不可承受的轻,更多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我的人生之路才真正开始,真正价值自觉的开始。

      这里所谓的“价值自觉”有我所说的思想清明。“清明”这个词,如果用一首老歌来解释,即“在这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世界面前“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首歌,有空重温一下吧,会有很有感触的,叫《雾里看花》。很多东西看透了,想通了,又如何?这也是一直纠结于我心里的一个问题(为此我这个暑假还特地涉足佛法里的“般若”世界)。事实上,思想清明带来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变化是你看世界的方式,在多元化了,说白了,阅读的过程其实是在形成一种多元的思维方式。它不像你看了一本英语的语法书那样,让你在考试的时候获益,是一种有额度的实际的帮助。时评也好,小说也罢,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能够开拓你的眼界,对一些“常识”不会大惊小怪,它能不能让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某一类事情或者某一种矛盾,某一类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跳出自己原有的圈子,固结的思维方式,换一种思维,多元的视野,你会发觉原来生命有多开阔!生活方式不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几种,即使你不认同某些思想,某种生活方式,但你会理解,会包容,会像贾宝玉、哈姆雷特那样发出“人啊,万物的精华”的赞叹,会如同维特根斯坦一语惊醒梦中人:“世界真正奇妙的不是它应该怎样,而是它就是这样。”而且在这过程中,你也不会经常纠结于个人情绪中不能释怀了,生命多开阔啊,何必庸人自扰?生命是多元的,并非只有常态,为什么就只有常态?凭什么大家说如此我也非得如此?我变换种活法会不会活得更好呢?只用一种眼光,一种模式思想,那是很可怕的,古往今来,这种单元化,专制化的思维模式造成的悲剧还不够多吗?多元多好啊,精彩极了!单元的人生索然无味,自寻烦恼,烦恼他人。

有人喜欢用“难得糊涂”来安慰自己,殊不知糊涂是表面的,清楚的是内心。如果你因为害怕而拒绝探索真实,那么其实是在自我麻醉,说得难听点叫“自我阉割”,一个人难得来人间走一遭,自然要活得明白些,我们扪心自问,你甘愿被洗脑,甘愿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吗?为什么我说“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也不做无忧的梦中人”呢?因为啊,因为,那“精神的方向,昭示着我们尊严的精神建构”。这句话是是田老师在看了我那篇鲁迅的文章后回复我的,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我写鲁迅那篇文章时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与价值概念其实正处于模糊状态,而写致夏中义那封信时,我的思想已经很明朗了,这亦所谓的“价值觉醒”来到“价值自觉”阶段,王国维所言的第二境界。只有对自己的生命怀有高度的价值自觉者,在面对不如意的世界,为了“价值的尊严”,我们才会自觉甚至坚持执着地去珍惜、呵护乃至守护我们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是对自我亦是对作为人类一份子的存在,在生命层面的承诺。这就好比小孩子的单纯,因天真而可爱,因“纯”而“真”,但这种“纯真”是根植于幼稚上的,因此读不出天真的可贵,即其天性“纯”得很“单”薄;只有饱经沧桑的仁者才能真正掂出且守住天良的珍贵,这已承载了价值自居的坚贞性,而已臻“真纯”,因“真”而“纯”。这两者的分量,孰轻孰重,甘苦自知。又比如说我们很多人生在中国的家庭里,所谓的“富二代”也好,“穷二代”也好,其实都背负着很沉重的家族使命,此中滋味,也是甘苦自知。我只想说追求自由也好,希望稳定充裕的生活也罢,凡事都是有代价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的。

       话说回来。即使“梦醒了无路可走”,我还是宁愿选择清醒地做梦,但愿做个思想清明的理想者。如果放在人类自我认识史的层面上,那么这种理想是人类从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到两次世界大战后开始清算人文主义的天真和幼稚,又经历了现代的荒诞,后现代的解构后表现出的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类尊严、人权的深沉的挚爱与信念。是一种信念了。好吧,我们也不要扯得太沉重,放轻点,回归到自我实现的层面。思想清明意味着你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能力、兴趣、知识积累等等来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很好的未来设计。“自我实现是一种美德”,你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吗?这在中国语境下是很不可思议的,中国自古以来就讲修齐治平,儒家传统文化讲的“修身”实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结果造就了一大堆的“伪君子”!殊不知,认识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即所谓发自本心的“角色定位”,然后在民间岗位上一以贯之地用一生的时间去践履,这乃是对自己负责,其实也就是对社会负责!然而,认识你自己,追寻人性的深刻又谈何容易?人与动物的界限并不在于“会不会制造工具”,恰恰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反思性的自我意识”。这是一个漫漫求索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人与自我”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辐射的过程,“自我认知”是通向世界的窗口,“世界之窗”。也是终生受益的最重要的“多元智能”之一,这句话也不是我说的,是一个日本教育专家研究的结果,这也是通过阅读所知道的。

 

      我曾在田老师的博客里留了个言,我把我的读书经历概括为:应该—喜欢—爱上。喜欢和爱是不一样的,喜欢代表着一种不确定,而爱是永恒,是习惯。当有一天你发现你一天都不能离开阅读,没有阅读的日子竟像孔子没人找他做官就诚惶诚恐,那是不是可以说你已经爱上阅读了呢?而这种“爱”不同于“喜欢”的另一个关键则是,它摆脱了懵懂说不清的状态,达到了一种清明。一个人的思想是清明还是模糊,是决定其人格境界的层次的前提。

      由于人类天生就具有追求独立自由摆脱束缚的本能冲动,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属于青春的叛逆期。可是,我更认同所谓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一个个体所以能成为独立、自由的“主体”,是因为他做到以下3点:一、在价值上觉悟到了个体生命的意义;二、行为上独立选择;三,后果方面能够承担。这种“独立”的意义早已脱离了青春发育期的懵懂状态,这是诸多“主体”间所重建的现代人际契约或共同体的“游戏规则”,它的内核就是“主体间性”。这种“主体”的独立才是真正的启蒙与觉醒。“启蒙”是什么,康德说“启蒙就是有勇气使用自己的知性。”真正的启蒙是去掉精神的自我遮蔽,恢复清醒的理智,拥有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思想清明”的状态吧,亦是“人格的独立”,两者的关系就像太极图一样相辅相成,构出一个大写的人。

       我在给夏中义的那封信中说读书是一种人格塑造亦这个道理。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最缺少的就是懒得去追寻人性的深刻,太实用主义,片面追求所谓技术性工具性的东西,满足于生物学层面上浅层肤浅的享乐,只为获得眼前的利益,却从不检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多糟糕!与其盲目地追求外在的虚假的光荣,为什么不愿意花时间问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难得来人间走一遭,你甘愿被别人,乃至被社会潮流“牵着鼻子走”吗?即使是大多数人都这样说就一定是“这样”吗?就算全社会的总趋势是那样,作为个体的我也必须就要“那样”吗?充分调用自己的大脑、知识结构,我们的思想,扪心自问:凭什么?为什么?……读书是分境界的,当有一天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认知来作出判断和决定的时候,当我们可以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乃至整个社会的潮流所向而仍活得自己自得,活得问心无愧,活得铮铮铁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很有底气地对自己宣告:我的书,不是白读的!

       这就是阅读所带给我的,我真正收获的是一份思想的清明,一种思维结构的提升,以及人格境界的完善,这才是终生受益的。这个社会很奇怪,一方面说不要把大学当成技校,却又拿不出行动来改变现状。如此无能的社会现实下,拯救我们从未经历过就跟着抱怨的所谓“失落的大学精神”,作为个体所能做的只有通过自我救赎,自我启蒙。而这,很大一部分要靠阅读。在这里,我想引用一句话证明“读书有用论”来做结尾。有个叫拉兹洛的人说:“只有当我们既知道我们在哪儿,又知道我们想去哪儿,我们才能有目的地行动,去探寻到达目的的途径和方法。”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偷换一下今天的主题,却是异曲同工,但愿通过阅读,当毕业典礼那天,我们送给自己最好的毕业礼物是,我们是不是同样可以骄傲地宣称:我的大学,没有白上?!

这就是我想说的话,心里话。亦是我目前所能达到的境界。

                                                     


路过

雷人

握手
2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melonds 2011-6-3 22:38
中国人最不缺乏的就是深刻,为什么要深刻,深刻是要命的,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年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没有什么深刻比死还重要。。。
回复 LOOK看天下 2011-6-4 23:37
melonds: 中国人最不缺乏的就是深刻,为什么要深刻,深刻是要命的,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年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没有什么深刻比死还重要。。。
这个问题的质问让我思考了一些时间。很想回复一些东西,可是,你这个命题太辩证化了,让我想得更多。介绍你看一本书《自杀作为中国问题》作者是吴飞。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小黑屋|手机版|沙发客网 ( 冀ICP备19007410号-2 | 全球排名

GMT+8, 2025-1-26 14: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