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
在那座小城呆过,却写不出优美的文章去赞赏它。一来能力不足,写不出那种神韵,还有就是,我眼中的绍兴,并非是媒体中渲染的那种纯粹的小桥流水人家。
刚下火车才六点一刻,整个城市还未苏醒。其实我觉得早晨的城市是最美的,可惜太过懒惰很少有机会欣赏到。车窗外,隐约掠过蜿蜒的小河,乌篷船三三两两的停在埠头旁。雾气清凉,浮动在水面上。绍兴不大,的士很快开到府山脚下,停在一家传统的小宅前。刚开始还想问司机怎么停在这儿,仔细一看,才发现小宅子的牌匾上写着:绍兴国际青年旅舍。看到这间小旅店,又一次领悟到,原来不是只有爱情才能有一见钟情的感觉。刚刚出生的阳光羞涩的钻进树枝的隙缝里,不小心透出来,漏到了屋檐上。清凉润湿的空气涌入肺里,每一个毛孔伴随着一种激动的心情在战栗。古式的宅门被推开,一个清秀的男孩儿探出脑袋笑道:“你是来住店的么?真早呵。。。”不小心被电了一下。
进了旅舍,里边果然很内涵,不枉我起初的一见钟情。每一个角落都透露出主人那种清雅脱俗的气质。正当登记的时候,一个胖哥哥从里边背着行囊出来,看到我打了声招呼:“那么早啊,还是学生吧?出来旅游呢?”
“嗯,对啊。”
“逃课了吧?”
“额,就一天。”这位大哥太有洞察力了。
“嘿,现在的小孩儿,逃一天还有理了。”
掌柜帅哥也在偷笑。哎,如果不是估计我早上没刷牙有口臭,早就还口狂喷了。
冲了个热水澡,开始我在绍兴第一天的旅行。先是到鲁迅故里。其实这次旅行,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就是为了观景而观景,所以每到一个景点,很少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对于鲁迅,虽然读过的文章不少,却都是被逼的。至于鲁迅这个人到底怎样,经历过哪些坎坷,了解甚少。三味书屋门前是一条小河道,有一个埠头,很多乌篷船在这里停靠。想来小鲁迅每天在这儿瞅着来来往往的船只,也能专心念书,真是祖国栋梁啊。一个"早"字引来很多人在书屋门口找字,于是乎,我悄然撤离。
鲁迅祖居处处彰显着豪门深宅的气势,而百草园却轻松诙谐得多。高大的皂荚树下,金灿灿的黄花菜 丛里,仿佛藏着无尽的宝藏等着孩子们探索。难怪写到百草园,鲁迅会透露出如此爱恋。路过咸亨酒店,正在装修。规模浩大,据说要建成一个概念餐厅。门庭凄凉,只有孔乙己的铜像哀怨的看着来来往往的过客。
顺便说一下在鲁迅故里的一家小店里品尝的奶油小酥,茴香豆还有黄酒。味道都很不错。特别是黄酒。我并不懂酒,也不会喝酒。觉得酒喝下去都是辣辣的一个味儿,葡萄酒酸酸涩涩,白酒带点甜味,啤酒就是二氧化碳对小麦水,都没啥好感。这黄酒却很特别,虽然喝下去也是很辣,回味却有一种很特别的香。这种味道似乎很熟悉,很亲切,就如黄酒一般温和。绍兴酒是足以用历史下酒、以千载传诵的酒事佳话下酒,这是文人骚客们特别青睐的。譬如写下这《钗头凤》的陆放翁,便是“倾家酿酒三千石”,以“金龟换酒”的绍兴人贺知章,用黄酒做利息的徐文长,以及伴随着“一觞一咏”写下不朽名篇的王羲之。
顺着河道步行十分钟,就到了沈园。很典型的江南花园,跟柳州的公园没什么两样。只是这里流传了“红酥手,黄藤酒”的典故,让来来往往的游客驻足感叹这段姻缘。说不上谁对谁错,只是觉得应验了红颜薄命这句老话。对于这段感情,如果说陆游付出的是洋溢着浪漫主义气质的深情厚谊,那么唐婉付出的,却是年轻的生命。
在沈园遇到了那位胖哥哥,就结伴一起去了兰亭。一路上不停的打嘴仗。就奇了怪了,才认识半天不到就吵个不停的。也难怪,一般胖子都脸皮比较厚么。
关于兰亭,早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向往。那时候练书法,老师就给我们讲“曲水流觞”的故事,讲述那片熠熠生辉的名篇《兰亭序》是怎么诞生的。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东西已经淡忘,同时褪色的,还有孩时的渴望和向往。
其实兰亭并不是一座亭,“亭”是秦汉时期,一种地名的叫法。而因为勾践曾经在渚山上种兰,故名“兰亭”。兰亭后来的声名鹊起,全都仰仗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手迹。置身于绿茵间,流水潺潺而下,仿佛又看到古人在这里谈笑风生,放浪形骸于天地间。煞风景的是,一群领导在曲水流觞那儿附庸风雅,端着一小碗酒,还要扯着嗓子喉:“来来,先别急,照一张相。”于是,专业人士便拿起一个高级单反认真拍摄。估计不一会就要上新闻了吧:《某领导参观兰亭,缅怀先人,情趣高雅》。年轻的女导游激动得两眼放光,热情的介绍典故。而领导心不在焉的点点头,嘴里只冒出:“来,给我照张相吧。”原来“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情怀已经随着时间而消失,兰亭被围墙包围起来,游人到这里也是脚步匆匆,仿佛只为证明自己到过这。
从兰亭出来,就跟胖哥哥说拜拜了。虽然你在本篇游记里占的篇幅不多,但是既然提到了就是你的光荣,谢主隆恩吧。
第二天去了东湖,不想多说,跟大龙潭差不多。出门前教授说安昌古镇商业气息很浓,建议我去东浦镇,也就是徐锡麟的故居。结果我在绍兴郊区绕了快两小时,才找到那个隐秘的小镇。去的时候已经中午,到处弥漫着梅干菜的香味,混合着黄酒的气息,让人垂涎。梅干菜臭豆腐配黄酒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这里真的是很纯粹的古镇,纯粹的只有很古老的杂货店。各种糖果还有球状的大块爆米花塞在玻璃缸里。童年记忆里曾经出现又消失的东西二十年后在这个古镇不期而遇,带着一种莫名的感动。阁楼里会伸出一块布,上边写着“理发”。不知道谁家在放着越剧,悠扬的腔调伴随着潺潺流水萦绕整个小镇。有人说绍兴的水被污染的很严重,为江南水乡大打折扣。我却不以为然。绍兴傍水而生,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这小小河道。少女们在埠头洗碗刷筷,大婶们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洗菜,河水上漂着菜叶和油脂,这才是真正江南水乡的生活。又想在这儿洗衣刷碗,又想河水清冽,除非自个儿看电影。生活嘛,总是不可能两全其美的。
东浦回来再次去了沈园,既然来到这里,当然要附庸风雅一回,反正买的连票,就听听深渊之夜。果然没让我失望,老管家舞台上谈笑风生,把流行元素很自然的融入到古老的唱腔中,博得阵阵喝彩。而陆游和唐婉凄楚的歌声在沈园回荡,这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沈园的特别。
最后一天,虽然有非常不愉快的回忆,当然,这与景色无关,还是想赞一下大禹陵和那座“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的八字桥以及无意中发现的西小巷。大禹陵在会稽山上,虽然没有泰山那种磅礴的气势,但是那座威严的铜像总会提醒着人民那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之水英雄。绍兴名人很多,那么故居自然不在少数。其中比较有感觉的便是徐锡麟故居还有蔡元培故居,隐藏于喧嚣中,却如此静谧。蔡元培故居坐落在西小巷内,也是一条原汁原味的绍兴老街,只不过对比与东浦镇,显得比较现代化一点。老街坊邻居在一块洗菜做饭,非常祥和。
八字桥也在市区中心。你会很神奇的发现,这个喧闹的地方,竟然隐藏着那么多宁静之处。这座古老的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祐四年(1256)重建,距今7、8百年了。它的结构造型很是奇妙,由于它处在三街三河的交错点上,横跨在一条由会稽山麓自南而北逶迤流来的河流上。由于这里还有两条东西向支流汇入,所以从桥心除向东西伸展,还有一侧伸展到南面,形成八字形状。如今,这座古桥经历百年仍然默默的工作着,融入了绍兴人的生活。人家面水而居,舍舟登岸,人就进了家门。去的时候是傍晚,一个老人在桥上卖着麦芽糖,孩子三三两两的在河边门前的树下追逐。这种场景,很有故乡的味道。其实故乡,又岂止是一个地方?它早已升华为一种隐藏在人们记忆深处的感情了。
三天的绍兴之旅很快就过去了。很怀念那座小小的旅馆,瘦瘦高高的老教授忙碌的张罗着我们几个年轻人。一会煮汤圆,一会找充电器。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他就有一种很敬畏的感情。或许那种功成名就之后,开一个充满着绍兴特色的小旅馆,结识来来往往的各色背包客那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是我所向往的吧。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开这么特别的旅馆。五大三粗的生意人就算把古镇原模原样的搬过来,没有那种精神支撑,也不会有那种氛围的。清秀的男孩儿在轻轻弹唱,其他的背包客三三两两窝在隔间的沙发上听音乐,看电影。或者点一盘茴香豆一壶酒,慢慢品味绍兴的味道。我坐在桌前,给朋友写着明信片,恨不得把当时的感觉录下来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夜深了,我踌躇在吧台前玩手机,其实只是想跟教授搭上话。而教授顺理成章的安排我去收拾桌子打扫酒吧,我也乐呵呵的答应。感觉在这个旅店里,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隔阂。就像教授,弹吉他的帅哥,还有刚认识的一个温州小妹妹。第一天就是一块上网,聊着彼此的经验,第二天晚上就坐在一块聊天了。特别感动的是,在受到色狼骚扰不敢出旅店的时候,她很仗义的送我出去坐车,看不出那么温婉的女孩儿也有刚毅的一面啊。临走前,教授正在上网,我轻声说:“教授,我该走咯。”他很可爱的马上掐灭了烟,然后跟我握手:“路上小心,下次一定再来啊。”然后站起来合影。之后又要煮汤圆我吃。(汤圆是教授的最爱)可惜时间太仓促,只能依依不舍的离开那间温暖的旅馆,踏上归途。。。。。。
兰亭 和自恋的胖哥哥